次日一早,陆承渊拿着赚来的碎银,买了绿豆、甘草,又托狱卒给父亲送去,叮嘱他按时服用。刚回到大理寺偏院,就见几个身着太医院官服的人站在门口,为首的正是李嵩的得意弟子赵宇。
“陆承渊,院正大人有令,让你即刻前往太医院,为太后诊治消渴症。”赵宇语气傲慢,眼神中满是不屑,“若是治不好,休怪院正大人治你欺君之罪!”
陆承渊心中了然。李嵩这是想借太后的病刁难他——消渴症(糖尿病)在古代难以根治,太医院用了不少滋阴药都无效,如今把这烫手山芋扔给他,治不好是死,治好了也会被他们记恨。
“带路。”陆承渊平静应下。他不仅要治,还要治得漂亮,让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中医,绝非他们这些墨守成规的庸医可比。
太医院的御药房香气浓郁,太后斜倚在榻上,面色憔悴,口干舌燥,不断喝水却仍觉不解渴。李嵩站在一旁,见陆承渊进来,阴阳怪气道:“陆公子,太后的消渴症已困扰多日,太医院用了生地、麦冬等滋阴药材,效果甚微。你若能治好,便是大功一件;若是治不好……”
“臣先为太后诊脉。”陆承渊打断他,上前为太后搭脉。
脉象细数,舌红少苔,口气酸腐,多食易饥——典型的胃热阴虚型消渴!
李嵩在一旁补充:“太后素来喜食甜食,臣等判断是阴虚火旺,故用滋阴药,怎奈收效甚微。”
“错!”陆承渊放下太后的手,直言不讳,“《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云:‘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太后喜食甘美,导致胃热内生,耗伤阴液,才成消渴。”
他看向李嵩,眼神锐利:“你们只用滋阴药,却不清胃热,好比釜底抽薪只添水,不灭火,如何能止渴?”
李嵩脸色一沉:“你放肆!太医院的诊疗方案,岂容你一个废柴置喙?”
“诊疗方案若错,自然要改。”陆承渊转向太后,躬身道,“太后,臣请用药膳施治,三日见效,半月可稳定病情。”
太后半信半疑:“药膳?哀家试过不少,都没用。”
“臣的药膳,是按《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配伍,辨证施膳。”陆承渊道,“太后是胃热阴虚,需清胃热、滋肾阴,臣为您配两道药膳:玉竹麦冬粥,清热滋阴;苦瓜炒肉,清胃泻火。”
他提笔写下配方:“玉竹五钱,麦冬五钱,粳米一两,煮粥食用;苦瓜一根,瘦猪肉二两,清炒,少盐少辣。每日三餐,配合臣开的汤药,不出三日,太后必能感觉口干减轻。”
赵宇嗤笑:“简直是荒谬!苦瓜性寒,太后体虚,岂能多食?你这是想害太后!”
“《内经》言‘热者寒之’。”陆承渊反驳,“太后是胃热,非体虚。苦瓜清热泻火,恰好对症;猪肉滋阴润燥,可补阴液之耗。两者搭配,清补结合,何来害之有?”
太后被两人说得头晕,索性道:“便按你说的试试。若真能见效,哀家赏你;若无效,哀家定不饶你!”
陆承渊立刻让人按配方准备药膳。苏清颜不知何时也来到太医院,提着一个药篮,低声对陆承渊道:“我听说你为太后诊治,特意带来了上好的玉竹和麦冬,都是我亲手采挖晾晒的,药效更佳。”
陆承渊心中一暖,接过药篮:“多谢姑娘。”
药膳很快做好,玉竹麦冬粥清香软糯,苦瓜炒肉清爽可口。太后试着吃了几口,竟觉得口干舌燥的感觉减轻了不少,不由得眼前一亮:“这药膳,倒比汤药合口。”
三日后,太后派人传来消息:口干症状大减,每日喝水量减少大半,多食易饥的情况也有所缓解。
皇帝闻讯,龙颜大悦,下旨赏赐陆承渊黄金百两,特许他在太医院设立专属诊室,专治疑难杂症。
李嵩和赵宇脸色铁青,却无可奈何。陆承渊站在太医院的诊室里,看着苏清颜送来的草药,心中默念:父亲,等着我,用不了多久,我就会查清真相,还你清白!
这时,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宿主完成疑难病症诊疗,解锁《素问·脏器法时论》节选,获得技能:辨证施膳(可根据体质定制药膳方案)。主线线索更新:吏部尚书服用的滋补丸,成分含附子、鹿茸,与“阴阳逆乱毒”的引子相关,《内经》佚文《灵枢续解》中记载其解毒之法。】
陆承渊眼神一凝。阴阳逆乱毒?《灵枢续解》?看来,父亲的冤案和尚书的中风,都指向了同一种毒药,而解开这一切的关键,就在那本失传的《内经》佚文中。
他看向窗外,太医院的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可这光鲜亮丽的背后,藏着多少阴谋与肮脏?他握紧了拳头,心中已有了计划:先立足太医院,收集线索,找到《灵枢续解》,再一步步揭开所有真相!
【温馨提示】本书中中医诊疗、药方配伍、针灸操作均为剧情虚构,涉及专业医疗行为需在执业医师指导下进行,请勿自行模仿,避免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