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楚生年少时,总觉得人生该是锦绣铺就的坦途。
出身官宦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弱冠之年便入了翰林院,笔下文章锦绣,胸中自有丘壑。那时的他,白衣胜雪,意气风发,以为凭一己才学,定能在朝堂之上大展拳脚,护国安邦。
也是在那时,他遇见了楚瑜。
西南边境的军营里,她一身劲装,眉眼飒爽,弯弓搭箭时动作利落,论及兵法时见解独到。与京中那些娇柔怯懦的闺秀不同,楚瑜像一株迎风而生的白杨,坚韧、挺拔,带着蓬勃的生命力。
情窦初开的年纪,见惯了温软女子的顾楚生,瞬间被这份独特的英气吸引。他会借着探讨诗文的由头,去找她说话;会在她练兵归来时,递上一杯凉茶;会在书信中,写下隐晦的情意。而楚瑜,也并非全然无意,偶尔会对着他的诗文浅笑,会在他提及家国抱负时,眼中闪过赞同的光。
那段时光,是顾楚生记忆中最明媚的日子。他以为,待自己在朝堂站稳脚跟,便会向楚家提亲,与她并肩,共看山河。
可命运的齿轮,总在不经意间转向。
家族卷入朝堂纷争,一夜之间,树倒猢狲散。父亲被冤入狱,家产查抄,他从云端跌入泥沼,从前途无量的翰林官员,变成了被贬边疆的罪臣之子。
临行前,他想见楚瑜一面,想对她道一声别,想告诉她自己并非甘于沉沦之人。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沉默。彼时楚家亦是风雨飘摇,父亲战死沙场,楚瑜一人扛起家族重担,他不愿再用自己的落魄,给她增添负担。
他以为,这便是他与楚瑜的结局——尘缘已尽,各自安好。
边疆的日子,是无边无际的荒芜与沉寂。黄沙漫天,寒风刺骨,昔日的才情抱负,在日复一日的磋磨中,渐渐被消磨殆尽。他成日里饮酒度日,不问世事,眉宇间满是化不开的郁色。他觉得自己像一株被狂风折断的枯木,再也无法枝繁叶茂。
直到洛柠的出现。
那是一个春日,他被几个纨绔军官刁难,书卷被肆意践踏。正当他心灰意冷之际,一道纤细的身影走了过来。她穿着素色罗裙,眉眼如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几句话便劝退了那些人。
她弯腰拾起他的书卷,轻轻拍去上面的尘土,递到他手中,语气柔和却坚定:“顾先生才学出众,只是时运不济,何必因他人的刁难而自暴自弃?”
顾楚生看着她,心中微动。许久无人这般待他,无人再记得他曾是那个才华横溢的顾楚生。
后来,洛柠时常来找他。她不谈过往的恩怨,不说同情的话语,只是与他探讨诗文,分享京中的趣事,或是聊些边境的风土人情。她的言语通透,见解独到,偶尔还会说些俏皮话,像一缕清风,吹散了他心中的阴霾。
“顾先生,”某次闲聊时,洛柠看着他,眼神澄澈,“人生如行路,难免遇到荆棘坎坷,但只要心中有光,就不会迷失方向。你的才学,不该被埋没在这边疆的风沙里。”
心中有光?顾楚生愣了愣。他以为自己的光,早已在家族败落、与楚瑜诀别时,熄灭了。
可洛柠的话,像一颗石子,在他沉寂的心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他开始重新拿起书卷,不再只是饮酒度日;他开始观察边境的局势,思考对策,将自己的见解写下来,藏在箱底。
他渐渐发现,与洛柠相处时,自己总能暂时忘却过往的伤痛,感受到久违的轻松与惬意。她像一束微光,照亮了他灰暗的人生,让他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他也曾有过片刻的恍惚,觉得或许可以将这份感激与依赖,变成别样的情愫。可他很快便清醒了——洛柠的眼中,只有楚临阳,那份炽热而坦荡的爱意,是藏不住的。更何况,他心中对楚瑜,虽已无执念,却仍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感念。
洛柠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却从未点破,只是依旧像朋友般待他。她会在楚临阳面前为他美言,会在楚瑜提及他时,说些他如今的改变。
后来,朝廷大赦,他借着洛柠转交的那份关于边境局势的奏折,得到了陛下的赏识,得以重返京城,官复原职。
回京那日,洛柠与楚临阳来送他。她笑着对他说:“顾先生,京城才是你的舞台,愿你此去,大展拳脚,不负初心。”
顾楚生看着她眼中真诚的祝福,心中满是感激。他知道,是洛柠,让他重新找回了自己。
重返朝堂后,他兢兢业业,凭借着过人的才学与沉稳的性子,很快便站稳了脚跟。他时常会去楚府做客,看到楚瑜与卫韫恩爱相守,看到洛柠与楚临阳琴瑟和鸣,心中没有嫉妒,只有满满的祝福。
他终于明白,有些感情,注定只能成为过往。而那些过往的尘缘,并非都是伤痛,也可能是成长的养分。
如今的顾楚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却脆弱不堪的少年,也不是那个沉沦边疆、自暴自弃的罪臣之子。他变得沉稳、豁达,心中有家国,眼中有山河,也渐渐学会了为自己而活。
闲暇时,他会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煮一壶清茶,读一卷好书;会在春日里,漫步于京城的街巷,看繁花似锦;会在朝堂之上,直言进谏,坚守自己的初心。
他知道,自己的人生,不会再因某个人而偏离轨道。那些曾经的遗憾与伤痛,都已化作成长的勋章。而洛柠这缕清风,不仅吹散了他心中的阴霾,更让他明白,人生的美好,从来都不止于儿女情长,还有家国抱负,还有自在随心。
尘缘过往,皆为序章。清风自来,岁月无恙。这便是顾楚生,历经沉浮后,寻得的最好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