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书人先道:
上回说到,林知秋雨夜收信,血照落地,门锁自开。
看官只道她必死无疑,谁想门缝外头,另有一番"请君入瓮"的把戏。
这正是:
"旧鬼未至,新尸先行;空白一张脸,索命不留名。"
且接正文——
一、门开
"咔哒"一声,像谁把骨头掰折。
门却并未被推开,只是锁舌弹出,留出一掌宽的缝。走廊灯先明后暗,照得那串湿漉漉的脚印直挺挺伸到门槛,戛然停住——仿佛来客已提前融化,只剩水迹候主。
林知秋瘫坐画架旁,喉咙里发出幼猫似的嘶响。她并非不想逃,而是四肢百骸早被抽了筋,软成旧棉絮。顷刻,门缝外探进一样物事:一张六寸照片,哑光面相,边缘锯齿,像十年前学校门口一块钱一张的快照。照片无风自动,贴着地板滑进来,恰恰停在她血珠滴落之处。
血点在照片背面晕开,像一粒朱砂印章,盖住了"谢谢"二字。
她不敢看,却不得不看。翻过来——
画面仍是那间教室,仍是倒计时"32",仍是叶莺背对镜头。不同的是,叶莺右侧多了一个人:少女林知秋,穿同款蓝白校服,一手托着叶莺握刀的手,另一手比出"V"字,正对镜头笑得见牙不见眼。照片角落,多了一行圆珠笔新墨:
"还债期限:七日。倒计时:6天23时59分。"
墨迹未干,秒针滴答,像把刀,一下下削她的骨。
二、活广告
翌日,浮城放晴,热搜却暴雨——
#空白脸少女地铁失踪#
#下一站,谁的脸#
原来凌晨五点二十,二号线末班地铁,一名女大学生在监控密布的车厢里"蒸发"。视频显示:她低头刷手机,下一站灯闪,车厢壁玻璃映出她面孔——五官平整如镜。灯再亮,座位上只剩衣物,手机停在一张插画界面:无脸少女侧立旧巷,右下角署名"知秋"。
林知秋醒来时,这段视频已被转发三百万次。她自己的微博私信爆炸,甲方、记者、警察、看热闹者轮番问候。她抖着手点进词条,赫然发现插画竟是自己昨夜赶稿的废稿——她记得只存了本地硬盘,连网都未上传。
谁发的?
或者,什么东西发的?
屏幕反光里,她忽然瞥见自己眼角多了一道细缝,像有人拿刀尖浅浅割开,却不见血。她伸手去摸,指尖冰凉,那缝隙竟随着心跳微微开合,仿佛另一张嘴。
三、沈砚
"咚咚咚——"
这回是合法敲门。猫眼望去,两名制服警察,前头那位肩背挺拔,眉骨如刀,正是七年前接手叶莺案的实习生——沈砚。当年他二十一,如今二十八,面孔更冷,旧疤横在右眉,像断掉的桥梁。
"林小姐,地铁失踪案与你插画高度重合,请协助调查。"
他声音低沉,却在"高度"二字上咬了重音,像提前给犯人上铐。林知秋开门,指尖仍缠着昨夜照片残角。沈砚目光一扫,并未多言,只亮出证件,却在收回时不经意问:
"叶莺——你最近联系过她吗?"
林知秋心头一炸,耳膜嗡嗡,几乎脱口而出:她死了十年。可沈砚的视线平静而锋利,似在等她自投罗网。她稳了稳,摇头。沈砚点点头,像早已料到,抬手示意同事取证,自己踱进画室。
画架倒在地上,空白脸插画被踩出半枚鞋印,鞋纹呈波浪,与门外水渍脚印一致——却非警方所有。沈砚蹲下,用镊子夹起照片残角,对着光看了看,忽然道:
"七年,我总会梦到这间教室,梦到我推门进来,你和叶莺并肩坐着,一起回头对我笑。下一秒,你们的脸同时空了,像被橡皮擦掉的铅笔画。"
他声音轻得像自言自语,却让林知秋脊背结冰。沈砚抬眼,四目相对,一字一顿:
"林知秋,你最好祈祷下一张'空白脸'不要出现。否则——"
他指了指自己右眉的疤,"我会亲手撕下你的面具,看看底下,究竟是谁。"
四、倒计时
警方收队,画室重归寂静。林知秋瘫坐地板,耳边却响起"滴答"声——不是钟,是昨夜那张血照。她颤抖着掏出,发现背面圆珠笔迹自动刷新:
"6日06:20:10"
时间,又少了一格;而地铁失踪女生的脸,此刻正缓缓浮现在照片空白处,像有人从里头往外拓印。五官尚模糊,却已能辨出——那正是沈砚七年前失踪的亲妹妹,沈笙。
林知秋大脑"嗡"地一声,仿佛有人拿铁锤敲她天灵盖。她忽然意识到:
叶莺的复仇,不是杀她,而是让她亲手画出自己在乎的每一个人,再一个个"空白"给他们看。
第一张,是陌生人;
第二张,是沈笙;
第三张,会是谁?
她扑向画架,抓起最大号刮刀,发疯般将空白脸插画剁成碎片。可碎纸飘在半空,竟自动拼合,重新贴回画布,裂痕处渗出鲜红,像新鲜刀口。画布右下角,慢慢浮现一行小楷:
"逃得掉画,逃不掉笔。"
五、说书人收梢
> 看官,你道那笔在谁手?
却在林知秋自己掌心。
原来杀人不用刀,点头即可;
原来债条不用纸,忘字便签。
欲知下一张脸是谁,沈砚能否破局,叶莺如何还魂?
且听下回分解——
《第三回·画皮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