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从幼儿园回家的车上)
小念苏(闷闷不乐地看着窗外,小嘴撅得能挂油瓶):
“爸爸,为什么乐乐能拍100下皮球?我只能拍30下。老师表扬他了。”
苏小暖(心里一紧,立刻进入“安慰模式”):
“宝贝,没关系的,我们念苏画画也很棒啊!每个人擅长的东西不一样……”
顾言(从后视镜里看了女儿一眼,没有立刻加入安慰,而是平静地开口):
“数据反馈确实存在差距。那么,顾念苏女士,你的分析是什么?是练习时长不足,还是方法需要优化?”】
小念苏(被爸爸的问题带偏了思路,认真想了想):
“乐乐……他每天都在楼下练习。我有时候想看动画片……”
顾言:
“明白了。所以,这不是能力问题,是‘资源投入’和‘优先级排序’的问题。如果你想在拍皮球这个项目上提升数据,我们可以制定一个每日十分钟的‘专项训练计划’。如果你觉得动画片带来的即时快乐目前权重更高,那么维持现状也是一种选择。”】
小念苏(眨巴着眼睛,努力消化着爸爸的话,似乎没那么难过了):
“哦……”
---
(几天后,家庭聚会)
某位亲戚(抱着自己两岁就能背好多唐诗的孙子,略带炫耀):
“哎,我们家小宝,就是爱学习,教他什么一会儿就记住了。念苏呢?现在会背几首诗了呀?”
苏小暖(脸上保持着礼貌的微笑,心里已经开始不舒服)。**
小念苏似乎也感受到了压力,躲到了妈妈身后。
顾言(不动声色地将女儿揽到自己身边,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念苏目前的核心兴趣点在叙事性表达和色彩构建上。她为我们讲述的《超人爸爸》故事,逻辑完整,细节丰富,我们认为这是更符合她当前阶段特质的‘核心竞争力’。”】
(他顿了顿,看向那位亲戚,微微一笑)
“每个孩子的‘出厂设置’和‘升级路径’都不同,横向比较的意义不大,关注自身版本的迭代优化才是关键。”】
一番话,既维护了女儿,又巧妙地化解了尴尬的对比。那位亲戚张了张嘴,最终没能说出什么。
---
(然而,真正的挑战来自于小念苏自己。)
从某个阶段开始,她嘴里频繁出现一个名字——“萱萱”。
“萱萱有一条会发光的裙子!”
“萱萱的爸爸带她去了超级大的游乐场!”
“萱萱……”
终于,在一次萱萱过完一个极其奢华、请了小丑和魔术师的生日会后,小念苏带着满满的羡慕回家了。
“爸爸,”她仰着头,眼睛里闪烁着渴望,“我也想要一个萱萱那样的生日会!有魔术师,还有好多好多气球城堡!”
苏小暖(刚想解释每个家庭情况不同),顾言却抬手制止了她。
他蹲下身,平视着女儿的眼睛,非常认真地问道:
“念苏,你羡慕的,是那种热闹的形式,还是因为觉得那样能让你得到更多朋友的关注和喜欢?”】
小念苏(被问住了,小眉头皱起来,努力思考)。**
顾言没有催促,而是继续引导:
“爸爸可以为你准备一个同样精彩,但可能不一样的生日会。但爸爸更希望你知道,真正的好朋友,不是靠气球城堡和魔术师变来的。而是靠你像分享葡萄给乐乐那样,靠你像在台上讲故事那样自信地展示自己,吸引来的。”】
他拿出手机,翻出运动会和主持人表演的照片和视频。
“你看,没有发光裙子和城堡的时候,乐乐依然是你的好朋友,台下的小朋友也为你鼓掌。你的开朗、善良和想象力,才是你最厉害的‘魔法’,比任何气球都闪亮。”】
小念苏(看着照片里自己开心的样子,又看看爸爸真诚的眼睛,似乎有些明白了。她用力点了点头):
“嗯!念苏有自己的魔法!”
后来,顾言和苏小暖确实为她准备了一个非常用心的生日会,没有夸张的气球城堡,但有很多好玩的亲子游戏,有妈妈亲手画的背景板,有爸爸组织的寻宝活动,还有她亲自参与制作的小点心招待朋友。
小念苏玩得无比开心,结束后抱着顾言说:
“爸爸,这是最棒的生日会!因为是我们自己‘做’出来的!”
顾言(抱着女儿,对苏小暖露出一个“项目成功”的笑容)。**
【小剧场】
网友A:“出厂设置”、“升级路径”、“核心竞争力”!顾总用商业战略化解育儿焦虑!
网友B:不否定孩子的欲望,而是引导她思考欲望背后的真实需求,这教育方式太高级了!
网友C:别人家孩子是终身课题,顾总给出了满分答案!
---
【本章说】
网友D:拒绝横向比较,关注纵向成长,能这样做的父母内心都非常强大。
网友E:顾言不是在养孩子,是在培养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和健全价值观的小人类。
网友F:所以接下来是不是要准备上小学了?时间过得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