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的日光灯管发出电流的嗡鸣,苏晚握着手机的掌心沁出薄汗。听筒里传来经纪人李萌带着电流音的声音:“《人间烟火》项目组刚发来试镜通知,副导演看了你的角色分析报告,女二号陈秀兰的试镜定在明天上午九点。”老式空调外机在窗外嗡嗡作响,将七月的热浪切割成不规则的声波,与灯管的嗡鸣交织成令人烦躁的背景音。
苏晚目光落在桌角的角色笔记上——A4纸边缘已经起毛,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标注着人物行为逻辑链:红色标注创伤应激反应节点,蓝色勾勒市井语言特征,绿色圈出劳动习惯形成的肢体记忆——突然深吸一口气,指尖无意识叩击桌面:“确认是女二号?不是之前说的女五号备选?”桌下的帆布鞋轻轻碾过散落的便签纸,上面是昨晚熬夜查的水产市场调研报告摘要。
“合同条款都拟好了,试镜通过直接进组。”李萌的声音透着专业的冷静,背景音里传来打印机工作的沙沙声,“角色背景是农贸市场水产摊主,中年丧子的单亲母亲,制作方认为你的生活体验能支撑这个角色的情感深度。”苏晚能想象出李萌此刻正对着电脑屏幕逐条核对条款,这位在行业摸爬滚打十年的经纪人,总把“专业壁垒是最好的护城河”挂在嘴边。
挂掉电话,苏晚从文件柜底层抽出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是提前准备的人物造型方案:洗到褪色的工装衬衫(特意用食盐浸泡三次做旧)、磨边的帆布围裙(手工缝制了三个补丁)、还有做旧处理的橡胶手套(内侧用砂纸打磨出磨损痕迹)。她对着穿衣镜比划,腕间露出妈妈留下的红绳手链,磨得发亮的结头在冷光下泛着微光。镜中映出的倒影让她想起上周去水产市场采风的经历,那个杀鱼二十年的大姐手腕上,也有这样结实有力的腕骨。
次日清晨七点半,合作多年的场务赵凯开着商务车准时停在公寓楼下,副驾座上放着热豆浆和打印好的试镜流程单:“李萌姐说你低血糖,加了双倍糖。”苏晚接过保温杯,金属外壳的温度顺着掌心蔓延到胸口。车窗外的梧桐叶掠过车窗,恰好落在摊开的剧本上,“陈秀兰”那页用红笔圈着重点:“肢体语言:含胸塌肩(长期弯腰捞鱼导致);语音语调:中下声区,带市井气摩擦音;情绪爆发点:克制型悲伤(符合劳动妇女情感表达习惯)。”赵凯在后视镜里看她反复默念台词,轻声说:“昨天去菜市场给你买了条活草鱼,放后备箱养着呢,要不要再练练抓鱼的手势?”
试镜地点设在影视公司总部的会议室,走廊里已经有二十多个演员在排队。公告栏贴着项目海报——女主角林薇薇穿着高定套装,站在落地窗前微笑,海报右下角标注着出品方与制作公司名称,其中“星辰娱乐”四个字格外醒目。苏晚找了个角落位置站定,听见旁边两个女演员在低声讨论:“林薇薇是投资方塞进来的,她公司的艺人肯定优先拿角色。”“听说原定的女二号被换了三次,这次试镜就是走个过场。”她下意识摸了摸包里的家庭相册——夹着高中时和妈妈在菜市场的合影,照片里妈妈正举着刮鳞刀,围裙上沾着亮晶晶的鱼鳞,背景是喧嚣的摊位和讨价还价的顾客。
“37号苏晚。”
叫号声打断思绪,苏晚整理好衬衫领口快步走进会议室。中央空调的冷风带着纸张油墨味扑面而来,导演张默坐在长桌主位,眉头拧成川字,正在快速翻阅演员简历;制片人王海涛靠在真皮沙发上,无名指上的钻戒在投影灯下反光,手机屏幕亮着未接来电提示,备注显示“刘总”。墙边立着的白板写满试镜安排,苏晚的名字后面用铅笔标注着“备选”二字,而林薇薇的名字被红笔圈出,旁边画着星号。
“张导,王制片。”苏晚标准鞠躬,外套滑落露出里面的工装衬衫,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结实的腕骨。这个动作是精心设计的——既符合角色身份,又能自然展示她为贴近角色特意做的肌肉线条训练成果。
张默抬眼示意:“剧本第17场,开始你的表演。”他的钢笔在桌面上轻敲,发出规律的哒哒声,像是无形的计时器。
苏晚走到指定区域,右手在身侧虚握成抓鱼的姿势,眼神骤然聚焦在地面某处:“小宇今天想吃糖醋鱼是吧?”声线瞬间下沉,带着明显的职业特征——像被砂纸打磨过的沙哑,尾音微微发颤,“昨天你说学校食堂的鱼不新鲜,妈妈特意挑了野生草鱼,你看这鳃都是鲜红的——”她的拇指与食指精准地做出捏开鱼鳃的动作,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
她突然停顿,喉结剧烈滚动,眼眶在三秒内泛起水光:“对了,你要的奥特曼书包到货了,妈妈放在衣柜最上层——”手指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她慌忙用左手按住右手手腕,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哦,瞧我这记性,你上周说去同学家复习,今晚不回来吃饭……”声音越来越低,最后几个字几乎被气流吞没,右手却仍保持着抓鱼的姿势,仿佛那个不存在的草鱼还在手中挣扎。
会议室里只剩下空调的送风声。张默身体前倾,原本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钢笔停在简历上苏晚的名字旁边;王海涛放下手机,身体坐直了些,无名指上的钻戒不再反光,而是随着他前倾的动作滑向掌心。两人的目光同时锁定在苏晚身上,像是在审视一件精密仪器的核心部件。一滴眼泪砸在剧本上,晕开一小片墨迹:“同学说你昨天还跟他借橡皮……”她猛地用手背捂住嘴,双肩剧烈颤抖却发不出声音,左手死死按住胸口,仿佛那里正有什么东西要破膛而出。
“停。”张默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激动,钢笔在桌面上敲出清脆的响声,“谈谈你对角色创伤机制的理解。”
苏晚用纸巾按压眼角,露出泛红的鼻尖:“陈秀兰的悲伤不是显性的,是形成了心理防御机制的创伤。她通过重复日常行为来维持正常生活的假象,拒绝承认儿子离世的事实——这种‘否认型哀伤’比直接宣泄更具破坏力。”她从包里拿出笔记本,翻到折角的一页,“我参考了《哀伤与创伤治疗手册》里的案例,结合水产摊主的职业特性,设计了三个行为锚点:抓鱼手势代表对生活的掌控欲,反复整理围裙是焦虑转移,而提到儿子时的语言卡顿,是潜意识的自我保护。”
张默重重拍了下桌子:“这就是我要的专业解读!”王海涛皱眉插话:“但林薇薇那边已经……”
“选角标准只有一个:角色完成度。”张默打断他,目光锐利如刀,“这个角色必须由苏晚出演。”他将苏晚的简历推到桌子中央,钢笔在姓名上方画了个圈,墨水透过纸张在背面留下淡淡的印记。
苏晚紧绷的脊背终于放松,衬衫后背已经被冷汗浸透。她再次鞠躬准备离场时,注意到王海涛正用手机快速回复信息,屏幕蓝光映着他意味深长的眼神,手指在屏幕上敲出的文字虽然看不清,但那个向上滑动的发送手势,让苏晚的心沉了下去。
走廊的自然光刺得人睁不开眼,赵凯举着热饮站在安全通道口,杯套上贴着李萌手写的便签:“试镜反馈随时同步,保持通讯畅通。”苏晚吸了口热可可,才发现握杯子的手还在轻微颤抖。玻璃幕墙外,一只鸽子停在空调外机上,歪着头梳理羽毛,全然不知自己正站在三十五层的高空。
“情况怎么样?”赵凯推了推眼镜,镜片上蒙着一层水汽。他总是这样,一紧张就会出汗,哪怕在空调房里也不例外。
话音未落,电梯门叮地打开,一个穿职业套装的女性快步走出——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在走廊里格外清晰,每一步都像踩在精准的节拍上。她经过苏晚时投来审视的目光,那眼神像扫描仪般从苏晚的工装衬衫扫到磨边的帆布鞋,最后停留在她腕间的红绳手链上,嘴角勾起一抹几不可察的弧度。苏晚下意识挺直了脊背,感觉自己像超市货架上等待被标价的商品。
“那是林薇薇的执行经纪人周倩。”赵凯压低声音,“刚才在茶水间,听见她打电话协调角色排序。”他从口袋里掏出个皱巴巴的信封,“这是你要的水产市场调研报告复印件,昨天托老乡找的内部数据,关于近五年摊主收入变化和家庭结构的。”
苏晚握紧热饮杯,可可的甜腻突然变得苦涩。透过走廊的玻璃幕墙,她看见自己的倒影与对面大厦外墙上的林薇薇广告牌重叠——广告牌上的明星笑容完美,背景是璀璨的都市夜景,而现实中的自己站在狭窄的走廊里,手里攥着一沓沾满鱼腥味的调研报告。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银行发来的余额提醒,上个月的房租还没缴清。
回到出租屋时已是傍晚。苏晚在角色笔记的最后一页写下:“导演认可表演方法论,但资方态度存疑。需补充角色社会背景调研,强化市井生活细节。”放下笔,手机弹出娱乐新闻推送,林薇薇工作室发布新动态:“官宣加盟现实题材剧《暖冬》,挑战坚韧母亲形象,敬请期待。”配图里林薇薇穿着设计师品牌的家居服,抱着道具婴儿模型,妆容精致得连假睫毛的根数都清晰可见。
苏晚滑动屏幕,指尖摩挲着相册里妈妈的笑脸——那张在菜市场的合影里,妈妈围裙上还沾着鱼鳞,却笑得比聚光灯下的明星更生动。照片背面有妈妈的字迹:“晚晚十八岁生日快乐,妈妈的鱼摊今天卖了个满堂红。”那时的妈妈还不知道,三年后的一场意外,会让这个总是充满鱼腥和笑声的家,彻底失去温度。
窗外的晚风卷起落叶拍打玻璃,苏晚合上笔记本靠在椅背上。台灯的光晕落在她腕间的红绳手链上,折射出细碎的光点。她想起张默在试镜时说的那句话:“演员的价值,要用角色说话。”这句话让她想起妈妈常说的:“卖鱼的本事,不在吆喝多响,在挑鱼的眼力。”
是啊,专业能力才是职场通行证。苏晚打开电脑,新建文档命名为《陈秀兰角色深化方案》,开始罗列需要补充的细节:水产市场的早市交易流程、草鱼的三种宰杀方法、单亲母亲的社保缴纳记录……窗外的夜色越来越浓,城市的霓虹透过窗帘缝隙照进来,在文档上投下流动的光斑。她不知道这场仗能不能打赢,但至少要让自己的武器足够锋利——不为虚无缥缈的明星梦,只为那些写满批注的剧本、熬红的眼睛,和每个角色背后真实的人生。就像妈妈当年守着鱼摊那样,不管行情好坏,总要把最新鲜的鱼留给客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