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风波并未如预想中那样轻易平息。那个被指控“高度相似”的音效,确实是沈在熙个人音色库中的一个标志性元素,曾在她早期的作品中出现过。这给了质疑者继续发挥的空间,尽管从专业角度看,音效的运用和编排方式截然不同,但在舆论场上,“相似”本身就足以成为罪名。
YG公司的公关团队如临大敌,准备了详细的对比分析报告,甚至联系了国外的音频专家准备出具鉴定证明。但沈在熙的反应却再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她没有急于辩解,而是将自己关在工作室里整整一天。当权志龙忍不住去找她时,发现她正在重新编曲。
“你在做什么?”权志龙看着屏幕上被彻底打乱重组的音轨,愕然问道。
“修改这段。”沈在熙的声音带着熬夜后的疲惫,但眼神依旧锐利,“既然他们质疑这个音效,那就换掉它。”
“换掉?可那是这首歌的精髓之一!”权志龙几乎要跳起来,“我们没必要向那些无知的声音妥协!”
“不是妥协。”沈在熙停下动作,转头看他,目光冷静得可怕,“是超越。用更精彩、更无可指摘的东西,让他们连‘相似’都无从谈起。”
她调出新的音频文件,“我重新设计了这段的电子声部,融入了更多实时录制的环境采样和算法生成的不规则音序,复杂度和独特性都远超之前。权志龙xi,你听听看。”
当新的编曲段落从顶级监听音箱中流淌而出时,权志龙沉默了。新的编排不仅完美取代了原有音效的功能,更带来了一种意想不到的、充满未来感和空间层次的听觉体验,比原版更加大胆和惊艳。
他看着她眼下的乌青,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敬佩,有心疼,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她用自己的方式,捍卫着音乐的纯粹和自身的骄傲,如此决绝,又如此强大。
“好。”他最终只吐出一个字,却包含了全然的信任和支持。
最终,YG发布的官方声明里,附上了新旧两版编曲的对比音频,以及沈在熙手写的、条理清晰的技术说明,冷静地阐述了创作思路和差异,没有一句情绪化的反驳,却比任何激烈的言辞都更有力量。权志龙更是在自己的SNS上罕见地发布长文,力挺沈在熙的才华和职业操守,称这次合作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新版本编曲是“在压力下诞生的奇迹”。
两人的强硬态度和过硬的作品质量,让风波逐渐转向。越来越多的音乐人站出来从专业角度分析,指出所谓“抄袭”的无稽之谈。粉丝们的支持也变得更加坚定。这场危机,反而让公众对这张历经“磨难”的专辑期待值拉到了顶峰。
在这个过程中,权志龙和沈在熙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不再仅仅是合作者,更像是共同经历过战火的战友。深夜的工作室里,除了音乐讨论,偶尔也会夹杂一些短暂的闲聊。
权志龙会说起他刚出道时的糗事,说起对舞台的渴望和恐惧。沈在熙则会偶尔提及在茱莉亚求学的压力,或者小时候被祖父逼着练习传统乐器的枯燥时光。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让彼此的形象在对方心中更加丰满立体。
一天晚上,工作告一段落,两人靠在沙发上休息,权志龙刷着手机,看到水原希子更新了社交媒体,是在东京夜店与朋友聚会的照片,光影迷离,热闹非凡。他下意识地对比了一下此刻身边的安静,和工作室里弥漫的咖啡与设备散热器的味道。
Kiko的信息适时地跳了出来:【龙,新编曲我听了,太厉害了!风波过去就好。我下周有个活动要去巴黎,之后可能回韩国待几天,见面吗?】
权志龙看着信息,手指悬在屏幕上方,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复。他发现自己竟然有些抗拒那种熟悉的、需要调动情绪去应对的约会氛围。他更习惯于现在这种,即使沉默也不觉尴尬的陪伴。
“怎么了?”沈在熙注意到他片刻的失神,随口问了一句。
“没什么。”权志龙收起手机,扯开话题,“饿了吗?叫点吃的吧,这次换一家。”
沈在熙看了他一眼,没有追问,只是点了点头:“好。”
专辑制作进入最后的母带处理阶段。权志龙需要飞往海外拍摄MV和进行一些前期宣传。离开首尔的前一晚,他鬼使神差地又来到了沈在熙的工作室。
沈在熙正在做最后的检查,看到他有些意外:“明天一早的飞机,还不休息?”
“过来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最后确认的。”权志龙找了个借口,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落在她身上。她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专注地盯着屏幕,侧脸在屏幕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清晰柔和。
一种强烈的、莫名的情绪在他胸腔里涌动。他想说些什么,比如感谢她这段时间的付出,比如告诉她这张专辑对他意义重大,比如……但话到嘴边,却又觉得任何言辞都显得苍白。
最终,他只是说:“我走了,这边……交给你了。”
沈在熙终于从屏幕上移开目光,看向他,平静地点了点头:“放心,我会盯到最后。一路顺风。”
她的眼神依旧清澈平静,仿佛他只是去完成一个寻常的工作行程。
权志龙转身离开工作室,走在深夜空无一人的走廊上,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又像是空了一块。他意识到,某种他曾经以为稳固不变的东西,正在悄然偏移。而这场由音乐开始的合作,早已奏响了超出他预期的复杂和弦,夹杂着心动、迷茫和未知的杂音,在他心底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