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下四代书心传
时光在槐树叶的枯荣间流转,小念槐已出落得温婉干练,修书手艺渐成,《槐下书话》的续写也愈发得心应手。陈建军的头发早已全白,身形也佝偻了许多,却依旧每天坐在书摊前,看着女儿和徒弟忙碌的身影,眼里满是欣慰。
这天午后,陈建军把林墨和念槐叫到身边,从红木盒里取出一个泛黄的信封,递给林墨:“丫头,这是我给你留的话,等我走了再看。”林墨接过信封,指尖微微颤抖,眼眶泛红:“师傅,您别这么说,您身体还硬朗着呢。”
苏晚端来一杯热茶,坐在陈建军身旁,轻声说:“这些年,多亏了你帮衬着建军和念念,书摊才能这么红火。你师傅总说,你比亲闺女还贴心。”
陈建军握着苏晚的手,看着林墨:“丫头,我走后,书摊的修复手艺就全靠你带念念了。记住,修书先修心,别为了赚钱丢了初心。还有《槐下书话》,里面的故事要接着写,不光写我们家的,还要写街坊们的,写所有和旧书有关的温暖。”
他顿了顿,又说:“我藏了些修书的秘方和淘书的门路,都在那个蓝色布包里,你拿好。以后遇到不懂的,就看看你陈爷爷的笔记,想想我们修书的初衷。”林墨重重点头,泪水忍不住掉了下来。
没过多久,陈建军在一个槐花飘香的清晨安详离世。处理完后事,林墨拆开信封,里面是陈建军的字迹:“丫头,谢谢你接住了我们家的书香。书摊是根,情谊是魂,替我好好守着,让槐下的故事,代代相传。”
苏晚把红木盒交给念槐,又对林墨说:“你师傅走前还惦记着你,说你一个姑娘家不容易,以后书摊就是你的家,有什么事,我们娘俩陪着你。”
林墨擦干眼泪,握紧了手里的布包。她带着念槐,一边打理书摊,一边修复旧书,把陈建军的嘱托记在心里。念槐在林墨的教导下,不仅学会了修书的手艺,更懂了书里的情谊。
多年后,念槐也收了徒弟,林墨坐在老槐树下,看着年轻的身影忙碌着,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看到了陈爷爷和师傅的身影。槐花开了又谢,书摊的故事还在继续,四代人的坚守与传承,像老槐树的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让槐下的书香,永远萦绕不散。
槐下四代书心传
巷口那棵老槐树,早已枝繁叶茂如华盖,它的每一道年轮里,都镌刻着槐下书摊跨越四代的书香诗韵,见证着一段关于坚守、传承与温情的岁月长歌。
故事的起点,是陈老头用一生心血筑起的小小书摊。他于清贫中坚守,在旧书堆里打捞时光的碎片,以一本《槐下书话》记录下书摊的点滴往事——淘书时的执着、与老主顾的闲谈、对妻儿的思念,字里行间满是人间烟火。他更将“修书先修心”的初心藏进每一页批注,把对生活的感悟凝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行,让书香不仅是墨痕,更成为浸润邻里的温暖力量,为这份传承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陈建军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时,书摊的木质书架已添了岁月的斑驳。他在坚守中遇见了懂书惜书的苏晚,槐花香满巷的时节里,以一本旧诗集为媒,许下相守一生的诺言。婚后的日子里,他将对妻女的柔情、对父亲的思念写进诗稿:“槐影摇风书满架,墨痕浸泪字生香”,让书摊不仅是谋生之地,更成为承载亲情与爱情的港湾。岁月渐老,他的身体日渐佝偻,临终前将修书秘方、淘书门路与满纸诗稿托付给徒弟林墨,又嘱咐女儿念槐“书摊是根,情谊是魂”,让《槐下书话》的故事永远延续,稳稳接住了传承的接力棒。
林墨的到来,为这份传承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从初来乍到的懵懂学徒,到技艺精湛的修复师,她在陈建军的教导下,不仅学会了用软毛刷清理灰尘、用宣纸修补破洞的手艺,更读懂了旧书里藏着的人心与深情。师傅离世后,她拆开那封泛黄的信封,“修书岂止修残页,更修人间未了缘”的诗句让她泪流满面。此后多年,她带着念槐打理书摊,修复旧书时总会想起师傅抄录的诗,续写《槐下书话》时便将这些情感落笔成文。她成了连接两代人的纽带,用耐心与坚守,让书香在时光里焕发新的生机。
念槐是这份传承的第四代守护者。她在槐花香与诗韵中长大,从小便听着爷爷与父亲的故事,跟着林墨学修书、念诗句。长大后,她接过红木盒,里面装满了爷爷的笔记、父亲的诗稿与师傅的秘方。收徒授艺时,她总会先教徒弟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让“槐下诗韵”成为传承的密码;续写《槐下书话》时,她将四代人的故事与诗稿收录其中,让旧书里的温暖跨越岁月。
如今,老槐树下的书摊依旧热闹。念槐的徒弟正为孩子们讲解古籍里的诗句,阳光透过叶缝洒在泛黄的书页上,槐花瓣簌簌落在摊前,仿佛在轻声和着那些跨越时光的文字。这份传承,从来不止是修书的技艺,更是《槐下书话》里的温暖故事,是诗句中藏着的真心坚守,是“守一书摊,传一世书香”的不变信念。
槐花开了又谢,诗行吟了又传,槐下书摊的灯火始终明亮。它如同一座永不褪色的诗碑,让这份跨越四代的书香诗韵,在人间烟火里生生不息,直至永恒。而老槐树的故事,还将在岁月里继续书写,等待着新的传承人,接过这柄浸满墨香与温情的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