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旧书摊的回声
本书标签: 现代  两代人的恩怨  温情     

守望

旧书摊的回声

从而这旧书摊的回声,也会在岁月里,一代代传下去。

念槐将师傅林墨临终前赠予的那方梅花砚轻轻搁在书案上,砚台边缘的冰裂纹里还嵌着未干的墨痕,像极了师傅晚年浑浊却坚定的眼神。师傅走了三年,父亲母亲离世更早,如今的“槐荫书摊”,只剩她一个人守着。木质书架被三代人的手掌摩挲得发亮,清晨的阳光穿过巷口老槐树,在泛黄的书页上投下细碎光斑,只是书摊角落那张师傅常坐的竹椅,再也不会有老人捧着古籍诵读的身影。

念槐继承了父亲和师傅的规矩,收书不问价钱,只看缘分。遇到背着帆布包的学生来淘辅导书,若是家境贫寒,她总会笑着把书塞过去:“拿去读,看完记得还回来就好。”这是父亲当年常说的话,后来师傅也常这样教她。她总觉得,书摊不仅是卖书的地方,更是老巷里的“精神驿站”,那些流转的书页里,藏着两代人的初心。

这天午后,巷口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一位穿着藏青色衬衫的男人站在了书摊前。他叫陆寻,是市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专程来老巷淘一本民国版《昭明文选》。念槐弯腰从书架底层抽出那本裹着蓝布封皮的书,指尖拂过书页上的暗纹:“这本是师傅生前珍藏的,注释很全,您看看合不合用。”陆寻接过书,鼻尖萦绕着淡淡的旧墨香,抬头时正好撞上念槐温和的目光,像春日里融化的暖阳,让他莫名红了脸颊。

从那以后,陆寻成了书摊的常客。下班后的黄昏,他总会坐在书摊旁的竹椅上,帮念槐整理古籍、修补残页,念槐则会泡上一杯温热的菊花茶,偶尔和他聊起书中的故事。从《文选》的辞藻瑰丽到《史记》的史家绝唱,从王羲之的笔走龙蛇到李清照的婉约愁绪,两人总有说不完的话。暴雨过后,陆寻会带着专业工具来帮她抢救受潮的书籍;冬夜寒风里,他会悄悄带来暖手宝放在她的书案上。情愫在墨香里悄然滋生,像书架上攀爬的绿萝,无声却执拗。

深秋的一个傍晚,陆寻送念槐到巷口,路灯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他从怀里掏出一本亲手修复的线装诗集,封面是用古籍残页裱糊的,里面夹着一张他画的书摊素描:“念槐,我不善言辞,但我想和你一起守着这书摊,看遍四季流转。你愿意吗?”念槐接过诗集,指尖触到纸页上的温度,含泪点了点头。

婚礼办得简单却温馨,就在书摊旁的老槐树下。前来道贺的有老巷的邻居,有常来淘书的老顾客,还有陆寻的同事们。念槐穿着淡蓝色旗袍,陆寻身着笔挺的中山装,两人并肩站在“槐荫书摊”的木牌下,接受着众人的祝福。她望着身边的丈夫,忽然想起父亲母亲和师傅,若是他们还在,定会笑着为她斟满一杯酒。

婚后第二年,女儿念安出生了。小家伙粉雕玉琢,刚学会走路就爱在书摊里打转,偶尔拿起一本绘本,咿咿呀呀地“读”着,引得顾客们忍俊不禁。每到傍晚收摊后,念槐总会牵着陆寻的手,抱着念安去父母的墓前跪拜。她会轻声说着书摊的近况,说着念安的趣事:“爸,妈,我找到能陪我守书摊的人了,你们放心,我会把书摊守好,把你们的心意传下去。”陆寻会在一旁摆上鲜花和水果,默默祈祷岳父母在天之灵安息。

每年清明,念槐都会带着陆寻和念安去两处墓地。先去父母墓前,再去师傅林墨的墓前。她会把那方梅花砚放在师傅墓前,用手指蘸着清水,在墓碑前的石板上写师傅教她的第一个篆字“墨”:“师傅,我没辜负您的嘱托,书摊还在,还有了念安,以后她也会是书摊的守护者。”风吹过墓园的松柏,沙沙作响,仿佛是师傅温和的回应。

如今,念安已经六岁了,常常坐在书摊的小板凳上,跟着念槐学认古籍上的字。陆寻会把修复古籍的技巧讲给孩子听,告诉她每一本书都有生命,每一个来书摊的人都带着心事。书摊的生意不算红火,却始终充满烟火气。念槐知道,父亲和师傅的精神,就藏在这一页页旧书里,藏在她和陆寻的相守里,藏在念安稚嫩的读书声里。

夕阳西下,念槐望着书摊前嬉戏的丈夫和女儿,指尖摩挲着那方梅花砚。老槐树的叶子簌簌落下,落在书页上,落在他们的肩头。这旧书摊的回声,藏着思念与传承,藏着爱情与烟火,会随着念安的成长,在岁月里一代代传下去,温暖着老巷,也照亮着无数人的心灵。

上一章 墨香一脉 旧书摊的回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