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春天,在绝大多数孩子还在蹒跚学步、咿呀学语的年纪,四岁的叶凌云,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中国方兴未艾的汽车产业。书房里,他矮小的身影站在一张巨大的白板前,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只有他自己能完全看懂的公式与战略推演。
“上游原材料涨价,下游整车降价……这夹缝,正是我们的机会。”他低声自语,脑海中浮现的是搜索到的行业信息:钢材价格飙升导致造车成本攀升约7%,而轿车市场价格却在同比下降,企业利润受到严重挤压。然而,报告也指出,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平均运营利润率依然高达30%-35%。这中间的差额,便是他这把未来利刃切入的缝隙。
他决定,动用之前积累的巨额资本,进军汽车制造业。目标明确:生产一款成本控制在10万元人民币,但定价在20万元的轿车。这个定价,相较于动辄比国外贵上一倍的同类国产车,堪称“良心”,但对他而言,利润空间已然足够。
依托早已搭建成熟的代理人网络和他在浙省深耕的制造业资源,一家名为“凌云汽车”的子公司悄然成立。他利用规模效应和超越时代的供应链管理手段,硬生生将成本压在了预设的10万元红线内。当第一款命名为“凌云启航”的家用轿车下线时,其出色的性价比和源自叶凌云超前眼光的设计,瞬间引爆了市场。
车子成功全部售出。每一辆车,为他带来了10万元的毛利润。这笔看似简单交易背后,是精准的成本控制与市场洞察的胜利。
这笔丰厚的利润,并未让他沉醉。他的资本运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清晰地知道,一个庞大的工业帝国,不能只依赖于整车制造,更需要强大的零部件体系乃至更广泛的产业布局作为支撑。
没有丝毫犹豫,他下令,将此次汽车销售所获全部利润的50%,通过二级市场和私下协议,同时出击,收购五家在他未来版图中至关重要的公司股份:
1. 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此时尚在专注连接器生产的立讯,在他眼中是未来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的潜在巨头。他成功购入了15% 的股权,成为其重要的战略股东。
2. 中昂集团:看中其在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潜力,为未来可能的产业园布局,收购了12% 的股份。
3. 悍高集团:这家未来的家居五金巨头,此刻正需要资金扩大生产,他注资换得了18% 的股权。
4. 大连盛益集团:在重工和港口设备领域有着深厚底蕴,他拿下了10% 的股份,为其重工板块埋下伏笔。
5. 雷沃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瞄准农业机械和工程机械的广阔市场,他成功收购了14% 的股权。
一系列迅捷如雷的投资完成后,叶凌云站在他能够俯瞰整个初具规模工业园区的小小瞭望台上。四岁的脸庞上,是唯有历经沧桑者才有的深邃与平静。他的“凌云系”雏形初现,横跨了即时配送、服饰、汽车制造、精密电子、五金、重工等多个领域,再加上他早已重仓、未来不可限量的特斯拉,一个扎根实体、着眼科技的商业生态圈,已然悄然织就。
春风拂过他稚嫩却坚毅的脸庞,他知道,这盘大棋,才刚刚开始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