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本摊在桌案,必修五的函数图像如乱麻缠心。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密密麻麻挤在书页两侧,像无数双审视的眼睛,我握着笔在草稿纸上反复推演,“和角公式”“差角公式”在脑海中翻来覆去,代入的数值却总在最后一步出错。老师说推导要循逻辑链,可我盯着“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只觉得符号们在纸上跳跃,怎么抓也抓不住。
邻座的同学笔尖飞快,草稿纸一页页翻过,我却在同一道题上卡了半节课。窗外的梧桐叶被风摇得沙沙响,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落在课本上,那些公式忽然变得模糊,眼眶一热,笔尖在纸上洇开一小片墨痕。
合上数学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扑面而来。《逍遥游》的字句如高山流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开篇壮阔,可后续的“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却让我望而生畏。注释里的“冥”“抟”“坳”字字生僻,通假字、词类活用像绕不开的关卡,背了五遍的段落,合上书就只剩零星碎片。老师要求默写全文,我对着“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只觉得那些文字沉甸甸的,压得胸口发闷。
课代表抱着作业本走过,提醒我明天要抽查背诵。我点点头,指尖划过书页上圈画的重点,那些晦涩的句式仿佛在嘲笑我的笨拙。明明知道文言文是得分关键,可越急越背不进去,越背不进去越焦虑,喉咙发紧,连简单的句子都念不顺畅。
晚自习的铃声响起,教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声响。我趴在桌上想歇片刻,走廊里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是妈妈提着保温桶走来。“宝贝,刚炖的银耳汤,趁热喝。”她把保温桶放在桌角,目光落在摊开的课本上,“数学错题要多琢磨,文言文再背背,老师发的默写清单可不能落下。”
“我知道了。”我低声回应,掀开保温桶的盖子,热气氤氲了眼眶。妈妈的声音温柔,可那些“要努力”“别偷懒”“都是为了你好”,却像细密的网,将我紧紧包裹。我知道父母的期盼,也想成为他们骄傲的样子,可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和难懂的知识点,我只觉得力不从心。
妈妈走后,我重新拿起笔。数学公式依旧刺眼,文言文依旧晦涩,可我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走。就像课本里那些先贤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高二的征途或许本就布满荆棘。我盯着书页上的字迹,忽然想起老师说过的话:“学习如登山,虽累,却能一步步靠近顶峰。”
只是此刻,山风凛冽,夜雾渐浓,远处的星光微弱得几乎看不见。我握着笔的手微微发颤,桌角的银耳汤早已凉透,杯壁凝着细密的水珠,像谁没来得及拭去的眼泪。不知道还要在这灯火通明的教室里熬多少个夜晚,才能望见那所谓的“顶峰”,才能让这沉甸甸的压力,随夜风轻轻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