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回到学校,姜灼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往常的轨道。上课、记笔记、和同学讨论习题,但心里某个角落,总惦记着那首正在被精心打磨的歌。
课间休息,同桌周晓琳凑过来,神秘兮兮地问:“姜灼,周末干嘛去了?发消息都没怎么回,神神秘秘的。”
姜灼正在整理下节课的课本,闻言动作顿了一下,含糊地说:“没干嘛,就是……弄了弄我那首歌。”
“哦哦,就是艺术节唱的那个?改得怎么样啦?”周晓琳是知道她在准备原创歌曲比赛的。
“嗯……有了一点新想法,还在改。”姜灼没敢说华晨宇在帮她编曲的事,这事说起来太像天方夜谭,她怕解释不清,也怕给华晨宇惹麻烦。
“加油哦!肯定没问题的!”周晓琳拍拍她的肩膀,又转向另一边跟其他同学聊最新的综艺节目去了。
姜灼松了口气,心里却有点小小的愧疚,觉得对好朋友有所隐瞒。但她又忍不住想,等最终版本出来,晓琳听到的时候,一定会很惊讶吧?
这种夹杂着期待和一点点秘密的心情,持续了好几天。
周四下午,最后一节是自习课。姜灼正对着一道数学题冥思苦想,放在桌肚里的手机屏幕突然亮了一下,震动起来。她偷偷拿出来一看,是华晨宇发来的短信!
“歌曲的最终混音版发你邮箱了。有空听一下。”
姜灼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几乎要立刻点开邮箱链接。但她看了一眼讲台上坐着的值班老师,还是强行按捺住了冲动,飞快地回复:“谢谢学长!我在上课,放学后马上听!”
剩下的半节课变得格外漫长。姜灼手里的笔无意识地在草稿纸上划拉着,心思早已飞到了那封邮件上。他会把歌做成什么样子?和上次听的demo比又有哪些不同?
放学铃声终于响起,姜灼几乎是第一个冲出教室的人。她一路小跑回到家,连妈妈喊她吃水果都没顾上应,直接冲进房间,打开了电脑。
登录邮箱,果然有一封未读邮件,发件人就是华晨宇。邮件正文很简单,只有一句话:“这是最终版,听听看。”下面附着一个音频文件附件。
姜灼深吸一口气,点开附件,戴上了耳机。
音乐响起的瞬间,她就愣住了。
如果说上次在录音棚听到的编曲demo是骨架清晰、细节丰满的草稿,那么这一次的版本,就是拥有了鲜活生命和动人光彩的完成品。
每一个乐器的音色都变得无比真实和细腻,吉他的共鸣、鼓点的力度、钢琴的晶莹、甚至那若有若无的风铃声,都层次分明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个无比动人的听觉空间。而她的声音,被处理得更加清澈温暖,稳稳地坐在音乐中间,每一个字、每一个呼吸都清晰可辨。
整体听感比上次听到的又提升了一大截,那种属于十六岁的清新、憧憬、以及心底细微的躁动,被音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一曲终了,姜灼还戴着耳机,久久没有回过神来。她不敢相信,这是她的歌?那个她曾经只用一把吉他伴奏、在手机里录下的简单旋律?
她摘下耳机,激动地拿起手机,想立刻给华晨宇打电话,又觉得电话里可能说不清楚。她点开短信,手指飞快地打字,因为太激动,甚至有点语无伦次:
“学长!我听了!太好听了!真的!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就是,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谢谢学长!真的特别特别感谢!”
短信发出去后,她紧紧握着手机,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心情难以平复。
几分钟后,华晨宇回复了:“喜欢就好。这是你自己写的歌,底子好,才有的发挥空间。”
他的肯定让姜灼更加高兴,但她知道,这首歌能变成现在这样,华晨宇花了太多心血。
“学长你太谦虚了!我知道你肯定花了很多时间帮我弄这个……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谢你。”姜灼发自内心地打字。
“不用谢。看到有潜力的后辈,顺手帮一下,很正常。”华晨宇回复得很快,语气依旧平淡,“比赛投稿截止日期快到了吧?这个版本你可以直接用。”
“嗯!我今晚就去网站上传!”姜灼回复,然后鼓起勇气又问了一句,“学长,那个……我能不能把这首歌……就是,发给我爸妈和好朋友听听?他们一直很关心我这首歌。我保证不说是你编曲的!”
她怕这个要求有点过分,毕竟编曲是他做的。
没想到华晨宇回得很爽快:“可以啊,这是你的歌,你当然可以分享。不用说编曲的事,没关系。”
“谢谢学长!”姜灼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更加开心了。
“对了,”华晨宇又发来一条,“我明天要离京了,后面一段时间工作安排比较满,可能不会经常在北京。”
看到这条消息,姜灼脸上的笑容微微凝滞了一下,心里涌起一丝说不清的失落。她这才意识到,自己似乎已经习惯了偶尔能收到他的短信、甚至有机会去录音棚见面的日子。
她手指停顿了一下,才回复:“哦哦,好的学长。那你忙工作也要注意休息呀。”
“嗯。你好好学习,继续写歌。有新的作品,还是可以发给我。”
“好的!学长再见!一路顺风!”姜灼发送了最后一条消息。
放下手机,房间里安静下来。刚才的兴奋劲儿还在,但混合了一丝淡淡的、即将离别的惆怅。她重新坐回电脑前,把音频文件保存好,然后郑重地登陆了市青少年原创歌曲大赛的官网,上传了这首《十六岁的和弦》(最终混音版)。
在填写创作者信息时,她在“作曲”、“作词”栏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姜灼”,在“编曲”一栏,她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没有写下华晨宇的名字,而是按照他之前说的,留白了。她觉得,这样或许能更公平地接受评选。
上传成功,页面显示“审核中”。
做完这一切,姜灼才觉得完成了一件大事。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爸爸妈妈,又把音频文件发给了周晓琳。
没过几分钟,周晓琳的电话就打了过来,电话那头的声音激动得变了调:“姜灼!这是我听的那首歌吗?!我的天啊!这效果也太专业了吧!你跟哪个神仙合作的?这编曲绝了!太好听了!我感觉你这波稳了!”
听着好朋友毫不吝啬的赞美,姜灼心里甜滋滋的,但还是忍着没说编曲的事,只是含糊地说:“嗯……就是找懂行的朋友帮忙弄了一下。”
“你这朋友太牛了!恭喜你啊姜灼!等你好消息!”
挂了电话,姜灼走到窗边。夜幕已经降临,小区里路灯亮着温暖的光。她知道,和华晨宇的这次交集,可能暂时告一段落了。他要去忙他的事业,而她也要继续自己的学业和生活。
但这段短暂而珍贵的经历,像一颗被精心擦拭过的宝石,在她十六岁的记忆里闪闪发光。他不仅帮她完成了一首近乎专业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让她看到了音乐创作的更多可能性,给了她继续走下去的鼓励和方向。
她拿出手机,点开那个熟悉的对话框,输入了一行字,又删掉,反复几次,最后只发出了一句简单却真诚的话:
“学长,谢谢你带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我会继续努力的。”
这一次,华晨宇没有立刻回复。或许他已经在忙了。
姜灼放下手机,心里那份淡淡的失落渐渐被一种充盈的感激和向前看的决心所取代。她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她音乐之路的一个崭新的开始。而这段由一首歌开始的、短暂却明亮的交集,会是她青春记忆里,最特别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