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雷的恢复期漫长得像个没有尽头的冬天。伤口的疼痛时好时坏,长期卧床让他浑身不得劲,脾气也跟着焦躁起来。这天护士来量血压,他盯着输液管里缓慢滴落的液体,没忍住叹了口气:“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
护士刚想劝两句,病房门被轻轻推开,姜云梦走了进来,手里除了病历夹,还多了一本厚厚的书。
“今天感觉怎么样?”她像往常一样先看监测数据,指尖划过屏幕时,张云雷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跟着动。
“就那样呗,”他撇撇嘴,“躺着快躺成化石了。”
姜云梦记录完数据,转身时把那本书放在了床头柜上。深蓝色的封皮,烫金的书名——《中国曲艺史》。
张云雷愣了一下:“这是……给我的?”
“嗯。”姜云梦点头,“护士说你总盯着天花板发呆,看看这个,比胡思乱想强。”
他拿起书翻了两页,满篇都是宋体小四号字,还有不少生僻词。他在台上说学逗唱样样在行,可对着这正经八百的学术著作,实在有点犯怵。
“姜医生,你这是给我布置作业呢?”他举着书,语气里带点调侃,“我小学都没毕业,看这个是不是有点为难人?”
姜云梦抬眼看他,镜片后的目光似乎柔和了些:“里面有不少太平歌词的源流考证,你感兴趣的部分可以看看,不感兴趣的跳过就行。”
她竟然知道他对太平歌词最上心?张云雷心里一动,低头摩挲着书皮:“你怎么想起给我带这个?”
“上周去图书馆查资料,正好看到书架上有这个,”她语气平淡,像是随口一提,“想着你可能用得上。”
张云雷却不相信这是“正好”。他翻到目录,果然在中间章节看到了“太平歌词与北方民间小调的渊源”。他指尖点着那行字,抬头时正好对上姜云梦的视线,她似乎被他看得有点不自在,移开目光看向窗外:“阳光不错,等会儿可以让护工帮你翻个身,稍微晒晒太阳。”
“哎,姜医生,”他突然叫住她,“你是不是也喜欢太平歌词啊?”
姜云梦的脚步顿了一下,没回头,声音轻得像怕被风吹走:“谈不上喜欢,就是了解过一些。”
说完,她便快步走出了病房。
张云雷捧着那本《中国曲艺史》,愣了好一会儿。他虽然读书不多,但看人向来准。姜云梦刚才那瞬间的闪躲,绝对不是“谈不上喜欢”该有的反应。
下午护工来帮他翻身时,他特意让护工把书放在枕边。疼得厉害的时候,他就翻开看看,虽然很多理论看得云里雾里,但看到那些熟悉的曲目名称,心里莫名就踏实了些。看到书上写“太平歌词讲究‘字正腔圆、气口均匀’”,他还会下意识地在心里默念两遍,琢磨着自己唱的时候是不是够标准。
第二天姜云梦来查房,刚走到床边就看到那本书倒扣在被子上,书页间还夹着根书签。
“看了?”她问。
“看了几页,”张云雷有点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好多地方看不懂,不过讲《饽饽阵》那段挺有意思,原来最早是清朝传下来的。”
姜云梦拿起书,翻到夹书签的地方,正好是《饽饽阵》的考证部分。她的指尖在某一行字上停了停:“这里写的‘早期表演多伴以八角鼓’,其实不太准确。”
张云雷眼睛一亮:“哦?那应该是啥样的?”
“太平歌词早期是‘干唱’,不用任何伴奏,后来才慢慢加了御子板,”她随口道,“八角鼓多用于岔曲,跟太平歌词的渊源不算深。这本书里有些观点,学术界还有争议。”
她竟然连这个都知道?张云雷彻底服了:“姜医生,你这可不是‘了解过一些’啊,你这比专门研究这个的都门儿清。”
姜云梦合上书,脸上没什么表情,语气却不像之前那么冷了:“以前做课题的时候,顺带看过一些相关的文献。”
“做课题还研究这个?”张云雷更惊讶了。
“我当时研究的是‘传统艺术对老年抑郁症的干预作用’,”她解释道,“太平歌词的节奏和韵律,在情绪疏导方面有特殊效果。”
原来是这样。张云雷恍然大悟,随即又觉得有点好笑——这位哈佛博士,竟然连研究课题都能跟太平歌词扯上关系,他们俩之间,好像真的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
姜云梦查完房准备走,张云雷突然道:“姜医生,等我好了,我唱段《饽饽阵》给你听呗?保证比书里写的好听。”
她脚步没停,只从走廊里传来一句淡淡的回应:“先把伤养好再说。”
声音里,似乎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张云雷看着门口,低头又翻开了那本《中国曲艺史》。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书页上,把那些密密麻麻的字照得暖融融的。他突然觉得,这个冬天,好像也没那么难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