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鹤彤的成长记
本书标签: 校园  一个平凡女孩的故事  家庭     

第4章:间隔年

鹤彤的成长记

初中的第一年,就在无数个昼夜的交替间悄然溜走。那年,酸甜苦辣几乎尝了个遍。

记忆的碎片在脑海中翻涌:她记得学校组织爬长城,因为自己不敢爬,便在作文里异想天开地写“想把长城修成圆的”。

她也记得和前两个年级去植物园参观,花儿没认几种,自己却险些迷路。

是了,那次在植物园,她或许是瞥见隔壁班里有位曾经很要好的小学同学,竟傻傻地去问班主任,能不能让她跟着那个班。

周围几个同学都笑她傻,她听到了,但懒得费口舌。在他们看来,鹤彤这是自知理亏。

可她到底还是去找那个旧日玩伴了。然而,曾经亲密无间的两个人,如今只剩下名字还彼此认得。她们并肩走着,却已无话可说。半途,鹤彤和旧友走散了。四周没有别人,也没有路牌,她独自陷在一片陌生的绿意里。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忽然,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是她的生物老师,正带着三五个初二的学生走过来。只听几位学长学姐齐声答道:“月季!是月季!”

接下来,鹤彤便一直懵懵懂懂地跟着他们,顺带学习了如何分辨玫瑰和月季。她早已记不清,那天最后是怎样找到自己班级队伍的了。

让她感到尴尬的事,远不止这一件。国庆假期布置手抄报作业,当时她请求老师把她的作品贴在不起眼的位置——现在想来,这真是个明智的决定。不光因为她的手抄报做得不如别人漂亮;更糟糕的是,她竟把主题里的“生活”二字,误听成了“中国”并写了上去。

车轮摩擦轨道的声响,规律而持续。鹤彤从回忆里猛地回过神,意识到全家此刻正坐在前往杭州的列车上。距离目的地,已经不远了。

思绪不由自主地,又滑向了那两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上学期,她往家里带回了“惊喜”——数学和生物挂科了;这学期,则是数学和历史。好在,距离及格线并没差太远。

她不愿回忆父母看到成绩单时的神色。奇怪的是,每缝出成绩,她都会做噩梦。明明家里从未提过高的要求,依然会为此提心吊胆。

约莫一小时后,列车缓缓驶入了杭州车站,一家三口拎着行李随人流下了车。乘坐出租车去往酒店的路上,鹤彤一直拿着母亲尹智音的汽车中控屏来回划弄、玩游戏。

智音有些不悦:“好不容易出来玩一趟,你不看看外面的风景?”

“可外面的景色多无聊啊。”鹤彤嘀咕着,声音很小,却还是被母亲清晰地捕捉到了。

尹智音二话没说,悄悄从女儿手中收回了手机的控制权。“那手机上的东西就好看了?我开车需要看导航,你爸也有他的事。”

翌日上午,一家人沿着苏堤漫步。七月的杭州,暑气蒸腾,湖面反射的日光白得晃眼。

没走多远,鹤彤的兴致就被高温和疲惫蒸发得一干二净。她拖着步子落在后面,嘴里不住地嘟囔:“热死了……还有多远啊……”

眼见抱怨无用,她便彻底沉默下来,一路深深地埋着头,视线只牢牢地锁在自己脚下那片影子上,仿佛那才是她唯一能掌控的世界。

陈砚试图指点对岸的雷峰塔,智音也想聊聊苏东坡的诗词,但所有打破僵局的努力,都在女儿这堵“墙”面前败下阵来。

中午在景区附近的餐厅落座,沉闷得以在冷气中延续。鹤彤盯着菜单,只点了一个寡淡的菜。等菜上桌,筷子便只在那个盘子里打转,对桌上的西湖醋鱼和龙井虾仁碰也不碰。

“鹤彤,尝尝这个鱼,很鲜的。”尹智音夹了一块到她碗里。鹤彤盯着那块鱼,像盯着一个难题,最终只是用筷子把它拨到一边。

陈砚“出来玩,总要什么都试试。”

陈鹤彤“不想吃。”

一顿饭在近乎无声的压抑中草草结束。话语仿佛都凝滞在沉闷的空气里,只剩下碗筷偶尔碰撞的清脆声响,一下下,敲在人的心上。

到了下午,陈砚带着鹤彤去划船。智音推说想自己静静,便找了一家临湖的的咖啡馆坐下。她翻开书稿,第七章依旧停滞不前。

焦躁中,她下意识地打开微信,鬼使神差地点开了一位老同学的朋友圈。智音的手指在点赞按钮上悬停许久,最终却关掉了手机。

她望着窗外西湖的潋滟春光,一种深刻的失落感攫住了她。也就在这时,她收到了陈砚发至家人群的,关于他和鹤彤在船上的合影。照片里,女儿的表情依旧有些疏离和勉强。

返回家中,鹤彤开始应付作业。某天智音拿起她几乎空白的数学练习册,手都在抖:“鹤彤,这些拓展题你为什么一题都不做?”

鹤彤眼皮都没抬,继续捧着她的《猫武士》来回翻阅,“反正老师都不查。”

那一刻,智音忽然明白,她面对的不是一个学习态度问题,而是一套已经成型且坚不可摧的、属于她女儿的错误的生存哲学。

上一章 第3章:失落的边界 鹤彤的成长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