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影视同人小说 > 急诊先锋:医者归航
本书标签: 影视同人  影视同人  急诊科医生   

归雁落巢,急诊声急

急诊先锋:医者归航

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的国际到达口,十一月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沫子钻进门缝,打在玻璃上凝成一层薄雾,却吹不散等候人群里的暖意。庄恕穿着驼色羊绒大衣,双手插在口袋里,指尖下意识摩挲着磨砂质感的手机壳——那是五年前杜晟泽临走前在哈佛校园书店给他买的,边角被岁月磨出浅痕,背面印着的医学院校徽却依旧清晰,被他宝贝似的用了整整五年。他抬腕看了第三次手表,距离航班落地已过去二十分钟,视线却始终牢牢锁定海关通道的出口,连眨眼都带着几分谨慎。

当一个身形挺拔的男人推着银色行李车出现在通道尽头时,庄恕眼里瞬间漾起细碎的笑意,连周身的寒气都散了大半。杜晟泽穿着剪裁合体的深灰色西装,领带松垮地挂在颈间,金丝眼镜后的眼睛带着十四个小时跨洋飞行的红血丝,却在与庄恕目光相撞的刹那骤然亮起来,像沉寂夜空里燃起的星。他抬手扯开领口的纽扣,加快脚步穿过稀疏的人群,行李箱的万向轮在地面划过轻快的弧线,在距离三步远的地方张开双臂。庄恕几乎是立刻迎了上去,连客套的寒暄都省去,直接撞进对方带着机场冷气的怀抱。

“欢迎回家。”庄恕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沙哑,手掌扣在杜晟泽后背,能清晰感受到对方西装下紧实的肌肉线条,比视频里看起来更清瘦些。他轻轻拍了拍对方的背脊,像是在安抚一只归巢的雁。

杜晟泽把脸埋在庄恕颈窝深吸一口气,熟悉的雪松沐浴露香气驱散了机舱密闭空气带来的滞涩感,他闷声笑道:“还是北京的风呛人,比波士顿的湿冷多了,一进航站楼就冻得鼻子疼。”他直起身时顺手揉乱了庄恕的头发,目光扫过他身后,立刻扬起更灿烂的笑容,朝那个穿着白大褂的身影挥手:“何晶!好久不见,你这白大褂穿得越来越有范儿了。”

站在庄恕旁边的何晶快步走上前,白大褂的下摆还带着室外的寒气,胸前的工作牌被体温焐得温热,上面“产科主任医师”的字迹格外醒目。“杜大博士,可算把你盼回来了!”她笑着与杜晟泽拥抱,拍了拍他的胳膊,“章院长今早还在办公室拍着桌子念叨,说你再不到,新急诊中心的规划图都要被他翻出毛边了。昨天还特意让后勤把专家公寓的空调开着预热,生怕你回来冻着。”

杜晟泽笑着回抱她,目光掠过行李车后整齐跟着的五个人——金发碧眼的马克穿着休闲西装,正对着手机屏幕比划着什么,嘴里还念叨着蹩脚的中文“急诊……重症”;后面四个年轻男人都穿着同款深灰色夹克,站姿挺拔如松,双手交叠放在身前,显然是长期被杜晟泽严格要求的结果。“给你们正式介绍下,”杜晟泽侧身让出位置,语气带着几分骄傲,“马克,美国麻省总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我在哈佛的搭档,处理创伤性休克是一把好手。这四位是我的徒弟,林锐、沈浩、江枫、周扬,都是哈佛医学院急救医学的高材生,跟着我做了三年临床研究,这次一起回国发展。”

庄恕上前与马克用力握手,用流利的美式英语道:“我是庄恕,燕京国际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晟泽的……家人。”他特意加重了最后两个字,眼角余光瞥见杜晟泽泛红的耳尖。马克挑眉看向杜晟泽,后者笑着点头,马克立刻露出了然的笑容,用英语回道:“早就听杜提起你,他办公室里最显眼的位置就摆着你们医学院毕业的合影,说你是他见过最精准的胸腔镜医生。”

何晶则从随身的保温袋里掏出五杯温豆浆,热情地递给四个年轻人:“快喝点热的暖暖身子,飞机上的餐食肯定不合胃口。燕京国际医院的食堂虽然比不了哈佛的西餐,但早餐的包子油条、中午的红烧肉绝对地道,以后我带你们去尝鲜。”四个年轻人双手接过,齐声说着“谢谢何医生”,林锐作为大师兄,代表众人补充道:“杜老师在哈佛时就常提起您,说您是产科急症处理的权威,当年他做宫外孕破裂急救的案例,还是以您的临床经验为蓝本的。”

一行人刚走出航站楼的玻璃门,一辆黑色商务车就缓缓停在面前,车窗降下,露出章伯驹院长精神矍铄的脸。老人穿着笔挺的中山装,领口系得一丝不苟,下车后径直走到杜晟泽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掌心的老茧蹭得人发痒:“好小子,五年没见,架子倒是没长,还知道按时回来。”

“章老师,我回来了。”杜晟泽恭敬地鞠躬,九十度的弧度里满是敬意。当年他从燕京国际大学医学院本科毕业,是章伯驹力排众议推荐他保研,又亲自写推荐信帮他申请到哈佛的全额奖学金,这份知遇之恩,他记了整整十年。“您的身体还是这么硬朗,比视频里看着还精神。”

章伯驹目光扫过他身后的团队,看到四个年轻人标准的站姿和马克胸前的工作牌,满意地点头:“人都到齐了就好,省得我天天催人事科。医院已经给你们安排好了宿舍,就在急诊大楼旁边的专家公寓,两室一厅带阳台,家具电器都是新的。晟泽你和庄恕住一起刚好,省出一间朝南的给马克。”他转头对司机吩咐,“小王,把行李先拉去公寓,我们直接去医院,急诊那边刚接了个五环连环车祸,八个伤员已经送过来三个,人手正紧得像拉满的弦。”

杜晟泽闻言立刻收起脸上的笑意,周身的气场瞬间从归乡游子切换成急诊医生,他弯腰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掏出听诊器和烫金的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证,塞进庄恕手里,又摸出自己的工作证攥在掌心:“情况怎么样?伤亡人数确定了吗?有没有复合伤患者?急诊科现在谁在统筹?”一连串问题抛出来,条理清晰得让人不敢相信他刚下飞机。

“目前送到医院的有八个,三个重伤,五个轻伤,其中一个重伤员是怀孕七个月的孕妇,胎心监护不稳定,怀疑胎盘早剥,何晶你一会儿直接去产科急诊待命,那边已经备好手术室了。”章伯驹一边催着众人上车一边快速介绍,“急诊现在是何建一主任在统筹,老何做急诊三十年了,经验没问题;江晓琪医生在抢救室主刀,处理一个脾破裂的患者;刘慧敏副主任负责分诊台,正带着护士给轻伤患者建档,忙得脚不沾地,刚才还打电话来要增援。”

车子刚驶入医院大门,刺耳的救护车鸣笛声就由远及近,红蓝交替的灯光在急诊楼的白墙上划出急促的光影。杜晟泽不等车子停稳就推开车门,冷风瞬间灌进西装领口,却刚好看见苏俪穿着急诊护士服,推着平车从呼啸而至的救护车上跑下来,平车上的男性患者浑身是血,浅灰色的外套被撕裂,胸廓起伏微弱得像风中残烛。“苏护士!”杜晟泽扬声喊道,快步迎上去。苏俪抬头看见他,愣了一秒立刻反应过来,高声汇报:“患者男性,32岁,车祸致多发性肋骨骨折,血压80/50mmHg,心率130次/分,血氧饱和度82%,意识模糊!”她的声音带着急促的喘息,却每个字都清晰有力。

杜晟泽几乎是本能地冲上去,单膝跪地,手指精准地搭在患者颈动脉上,同时另一只手掀开患者的眼睑观察瞳孔:“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左侧胸廓饱满,叩诊鼓音,怀疑张力性气胸合并失血性休克!”他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林锐,立刻去抢救室准备胸腔闭式引流包,规格28F,顺便带一套气管插管工具;沈浩,找护士建立双静脉通路,快速输注平衡盐溶液,每分钟150滴;马克,联系血库备血400ml,同时推床旁超声机过来,重点查胸腹腔积液情况!”四个徒弟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分头行动,动作麻利得如同在哈佛急诊室演练过千百遍,连章伯驹都忍不住点头赞许。

何建一刚从抢救室出来接电话,就看见一群穿着便装的年轻人在急诊大厅里有条不紊地操作,而站在中间指挥的男人穿着西装革履,却比急诊科的老医生还要熟练地给患者做初步评估。他快步走过去,皱眉打量着这个陌生的面孔:“你是?谁让你们随便动患者的?”

“杜晟泽,燕京国际医院急诊科特聘主任医师,刚接到院方任命。”杜晟泽头也不抬地回答,手指已经摸到患者左侧锁骨中线第二肋间的穿刺点,“何主任,麻烦让护士准备气管插管和中心静脉置管包,患者现在呼吸窘迫明显,需要立即转入ICU监护。”他的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反驳的专业底气。

何建一挑眉,刚要开口质疑,就看见章伯驹快步走了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老何,别愣着了,晟泽是我特意从哈佛请回来的,急救医学的博导,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证在手,处理创伤性休克的经验比我们都丰富。以后急诊的重症抢救,你们多配合,正好也学学国外的先进理念。”他转头看向正在给患者消毒穿刺点的杜晟泽,语气放缓了些,“晟泽,江晓琪在抢救室处理一个脾破裂合并休克的患者,血压掉得厉害,你过去看看?她是留美回来的博士,技术不错,就是有时候太固执。”

杜晟泽点头,从沈浩手里接过无菌纱布按住穿刺点,交代马克:“这里交给你,引流管固定后立刻做床旁超声,有任何异常——包括血压波动超过10mmHg——都随时给我打电话。”说完快步走向抢救室,白大褂的下摆被他甩在身后。推开门的瞬间,消毒水的味道混杂着浓郁的血腥味扑面而来,手术灯的冷光下,江晓琪正握着手术刀,额头上满是汗水,鬓角的碎发都被浸湿贴在脸上。“患者血压持续下降,85/45mmHg,心率140次/分,怀疑合并肝破裂,我准备扩大切口探查。”旁边的巡回护士举着吸引器,急忙汇报最新的生命体征。

江晓琪咬了咬牙,手腕用力就要下刀,却被一只温热有力的手按住。“等等。”杜晟泽站在手术台旁,目光快速扫过显示屏上的超声图像,又看向手术野里暴露的腹腔脏器,“肝右叶膈面有裂伤,但出血点位置较深,靠近肝门部,直接扩大切口强行分离会损伤胆管和肝固有动脉,风险太高。庄恕呢?他的胸腔镜技术最精准,让他立刻过来,我们联合手术,我负责控制出血,他处理肝脏损伤,这样能把创伤降到最低。”

江晓琪猛地抬头,眼里满是警惕和不服气,握着手术刀的手紧了紧:“你是谁?凭什么冲进我的手术室指挥我?我已经请示过何主任,扩大切口是目前最直接的方案!”她在国外做过三年急诊外科,还是第一次有人敢在她手术时突然叫停。

“杜晟泽,急诊科新到的主任医师,哈佛急救医学创伤组组长。”杜晟泽拿出手机快速拨通庄恕的电话,屏幕上跳动的“庄大胸”备注让江晓琪愣了一下,“患者现在的情况不能再等,但盲目扩大切口只会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如果你不信任我,可以让麻醉师全程监测我的操作,一旦出现问题我负全责。”他的手指轻轻按压在患者右上腹的手术敷料上,“这里有明显压痛,结合超声结果,出血点应该在肝门部的Glisson鞘内,强行分离会导致更严重的出血性休克,我们赌不起。”

话音刚落,庄恕就快步走了进来,手里还抱着叠好的手术衣,显然是一路跑过来的,气息都有些不稳:“我来了,超声报告我看过了,你的判断没错。”他看了眼杜晟泽,又转向满脸不服气的江晓琪,语气诚恳却坚定,“江医生,杜晟泽在哈佛做过三百多例肝创伤联合手术,零死亡率,他在急救创伤领域的造诣比我还深,这次听他的,不会错。”

江晓琪虽然还是有些抵触,但看着庄恕笃定的眼神,又想起刚才杜晟泽精准的判断,最终还是点了点头,收回了手术刀。杜晟泽迅速穿上手术衣,戴手套时手指灵活得像在跳舞,接过护士递来的无损伤止血钳:“庄恕,你从左侧肋缘下做小切口,置入胸腔镜探查;我从右侧进腹,先找到肝固有动脉,用止血带暂时阻断血流,我们同步操作,争取十分钟内控制出血。”

手术灯的冷白光下,两人的动作配合得无比默契,仿佛演练过无数次。庄恕精准地分离着腹膜后组织,避开血管神经;杜晟泽则用止血钳小心翼翼地钳夹出血点,动作稳得像焊在手术台上。汗水顺着他们的下颌线滴落,砸在蓝色的手术单上,晕开小小的水渍,却没人有空去擦。三个小时后,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毕,麻醉师报出“血压110/70mmHg,心率90次/分”时,江晓琪长长地舒了口气,摘下口罩,看向杜晟泽的目光里多了几分真切的敬佩,不再是最初的抵触。

走出手术室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急诊大厅里依旧人来人往,灯火通明得像白昼。程俊穿着绿色的洗手衣,正带着两个年轻医生给轻伤患者换药,他抬头看见杜晟泽,立刻放下手里的纱布迎了上来,脸上带着年轻医生特有的热情:“杜主任,我是急诊科的住院总程俊,以后请您多指教!我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读过您发表的创伤急救论文,写得太精彩了。”

杜晟泽笑着点头,和他握了握手,目光扫过大厅里忙碌的身影——刘钧穿着急诊科的白大褂,正拿着听诊器给一个老年患者仔细听肺音,嘴里耐心地讲解着病情;隋兰作为护士长,正拿着病历本和护士核对医嘱,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王挺则推着平车,一路小跑地冲向抢救室,平车上躺着一个突发晕厥的患者。这就是他熟悉的急诊场景,充满了忙碌、嘈杂与突发状况,却也藏着最动人的生命希望,和波士顿的急诊室一样,让他心生归属感。

“累了吧?从早上到现在一口东西都没吃。”庄恕走过来,递给他一瓶温好的矿泉水,瓶盖已经拧松了,“章院长说,明天上午十点给你举行正式的欢迎仪式,介绍你和各科室主任认识,今天先回家好好休息,我给你炖了排骨汤,在保温锅里温着。”

杜晟泽接过水,仰头喝了大半瓶,冰凉的液体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几分疲惫。他目光看向急诊大楼亮着灯的窗口,轻声说道:“回家。”他知道,从踏出机场的那一刻起,他的战场就不再是波士顿的急诊室,而是这片他生长的土地,这里的患者、同事和庄恕,都是他新的坚守。而属于他的急诊故事,才刚刚拉开序幕。

急诊先锋:医者归航最新章节 下一章 团队初立,暗流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