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急诊中心启用的第一天,清晨的阳光透过八米高的弧形落地窗,在水磨石地面上投下大片温暖的光斑,将“燕京国际医院急诊中心”的金属铭牌映照得熠熠生辉。大厅中央的圆形花坛里,粉白相间的香水百合与红色康乃馨竞相盛放,周围整齐摆放着来自各地医疗同行的祝贺花篮,缎带上的“祝新程启运,护佑生命”字样格外醒目。电子屏上滚动着新中心的功能介绍,穿着天蓝色洗手衣的医护人员们胸前别着“新起点”纪念徽章,脸上都带着难掩的笑意,连往来患者的脚步都似乎比往常轻快了些。章伯驹院长身着笔挺的白大褂,带领着医院领导班子站在剪彩台前,身后是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组成的方阵,杜晟泽、庄恕、何晶等人站在第一排,神情庄重而期待。
“今天,是我们燕京国际医院新急诊中心启用的日子,也是我们医院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章伯驹接过礼仪护士递来的话筒,苍老却有力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大厅每个角落,“这座占地8000平方米的急诊中心,配备了28间抢救室、56张留观床,还有全国领先的负压隔离病房和急诊手术中心。它的建成,离不开杜晟泽副院长近一年的日夜操劳——从图纸设计到设备采购,从团队组建到流程优化,他几乎把办公室搬到了工地上。更离不开全院职工的通力协作!”老人抬手示意台下看向杜晟泽,“它的启用,将我们的急诊响应时间从原来的10分钟压缩到5分钟,极大地提升重症救治率,为广大患者筑起一道更坚固的生命防线!”
台下的掌声如潮水般涌起,不少老员工眼角泛着泪光。杜晟泽整理了一下白大褂的领口,快步走上台,指尖轻抚过冰凉的话筒:“谢谢章院长,也谢谢每一位同事。”他的目光扫过台下熟悉的面孔,从庄恕温和的眼神到马克竖起的大拇指,从江晓琪坚定的神情到程俊激动的脸庞,“新急诊中心的启用,只是一个开始。这里的每一台设备、每一条走廊、每一间病房,都承载着‘救死扶伤’这四个字。我们将以这里为平台,深化多科协作机制——胸外科、产科、脑外科的专家将24小时待命,实现急诊到手术的‘无缝衔接’;我们会建立急诊医学培训基地,把先进的救治理念传递给更多人;更会优化服务流程,让患者在生死关头少一分等待,多一分希望。努力打造一个让患者满意、让社会放心的急诊中心!”
金色的剪刀剪断红绸的瞬间,礼炮齐鸣,大厅里响起欢呼声。剪彩仪式刚结束,预约就诊的患者和家属就陆续走进新中心。候诊区的电子叫号屏清晰明了,自助挂号机前有护士耐心指导,儿童候诊区的卡通壁画让哭闹的孩子安静下来。新中心采用“三区两通道”的合理布局,急诊分诊区、抢救区、观察区等功能区域用不同颜色的标识区分,医护人员穿梭其中井然有序。马克正带着林锐等人调试一台全自动除颤仪,屏幕上跳动的参数一目了然:“杜,这台设备和麻省总医院的同款,反应速度快了0.5秒,能为心源性休克患者争取更多时间。”林锐则在创伤治疗室为一名手指割伤的工人清创缝合,新配备的显微缝合设备让伤口对合更精准;沈浩守在ICU的中央监护屏前,屏幕上实时显示着5名重症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异常会自动发出警报。
“杜院长,您快来看看!”程俊推着平车从抢救区快步走出,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白大褂的袖口还沾着消毒水的痕迹,“刚才我们接诊了一位68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家属送过来时已经言语不清、右侧肢体不能活动了。要是在以前,从做CT确诊到启动溶栓至少要40分钟,现在新中心有急诊专用CT室,还有全自动溶栓泵,我们18分钟就完成了全部操作!您看,患者现在已经能简单回应了。”他掀开平车上的薄被,患者虚弱地抬了抬左手,向杜晟泽露出感激的笑容。
杜晟泽上前握住患者的手,感受着指尖微弱却有力的温度,随后走进抢救区。江晓琪正专注地调节呼吸机参数,病床边的监护仪上,心率从130次/分逐渐降至95次/分,血氧饱和度也从82%回升到96%。看到杜晟泽进来,她抬起头,额角的碎发被汗水浸湿,眼里却闪着光:“杜院长,这位是急性左心衰患者,刚送来时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新中心的呼吸机有智能模式,能自动匹配患者的呼吸频率,还能实时监测肺顺应性,比原来的设备精准多了。您看,患者的呼吸功能已经明显改善,不用再进行气管插管了。”
“做得很好。”杜晟泽看着监护屏上平稳的曲线,由衷地赞叹。他还记得第一次在手术室与江晓琪相遇时,她眼里的倔强与不服,如今这份倔强已经化作了专业领域的坚韧。“你现在不仅能独立处理急性心衰、重症肺炎这些急症,还能根据患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成长非常快。以后急诊科的重症抢救,你要多挑担子,带着年轻医生一起进步。”
江晓琪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伸手擦了擦汗:“都是您和何主任指导得好。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留过学,有些傲气,忽略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上次那个肝破裂患者的手术让我明白,再厉害的技术也比不上一群人齐心协力。现在我们急诊和各科室的衔接越来越顺畅,这才是对患者最好的负责。”
中午时分,何晶带着产科的三名医生和两名护士来到新中心,每个人都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晟泽,这新中心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何晶站在产科急诊专用通道前,看着通道上方“母婴安全绿色通道”的醒目标识,语气里满是赞叹,“候诊区专门设了母婴室,抢救室里配了胎心监护仪和新生儿保暖台,以后产科急症患者再也不用跑上跑下了。”她翻着笔记本,“我们科室刚接到社区医院的转诊电话,有位怀孕35周的孕妇出现了胎盘早剥迹象,现在正往这边送,估计还有十分钟到。”
“放心,绿色通道已经激活了。”杜晟泽立刻按下墙上的紧急呼叫按钮,瞬间,产科急诊室的灯亮起了蓝色警示灯,护士迅速准备好产包和急救药品,麻醉科医生也推着设备车赶了过来。他指着墙上的联动屏幕,“患者的病历信息已经通过区域医疗系统传过来了,孕35周,高血压病史,胎心110次/分,我们已经通知手术室预热,只要患者一到,立刻评估是否需要紧急剖宫产。”话音刚落,急诊大门外就传来了救护车的鸣笛声。杜晟泽和何晶对视一眼,快步走向门口——新急诊中心的第一例产科急症抢救,即将拉开序幕,而属于他们的使命,也在这崭新的大厅里,继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