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小宇在明德小学安顿下来,白日里打理校园杂务,夜里便在小偏房歇宿,日子虽简朴却愈发充实。时近腊月,南京城寒风骤起,街头巷尾的难民日渐增多,皆是受东北战事波及,一路颠沛流离至此。这日清晨,小宇刚清扫完院子里的落叶,便见阿妹领着几个学生围在墙角,对着校外低声啜泣。
“阿妹,你们怎么了?”小宇快步上前问道。阿妹转过身,眼眶通红:“大哥哥,你看城外的难民,好多人冻得缩在墙角,还有小娃娃饿哭了,昨天我还看见有人晕倒在路边……”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几个衣衫褴褛的难民正蜷缩在寒风中,嘴唇冻得发紫,眼神空洞。小宇心中一沉,想起自己穿越而来的遭遇,想起王大叔一家的艰难,一股酸涩涌上心头——这乱世之中,人人都在苦熬。
恰好陈先生路过,见此情景亦是长叹:“东北沦陷已逾两月,南京虽暂避战火,却早已被战争阴影笼罩。这些难民无家可归,忍饥挨饿,咱们看着实在揪心。”小宇攥紧拳头,忽然想起现代社会的公益援助模式,脱口而出:“陈先生,不如我们在学校门口支起粥棚,为难民施粥吧!”
陈先生眼中一亮,随即又面露难色:“此计甚好,可学校经费本就拮据,仅够维持师生口粮,哪里有余粮救济难民?”小宇早有盘算:“我来想办法!学生们家中若有多余粮食可自愿捐献,我再去城里联络商铺老板求助,总能凑出些糙米来。”话音刚落,围观的学生们纷纷响应:“我家有红薯,我明天带来!”“我爹是货郎,我去跟他说捐些柴火!”“我可以帮忙烧火煮粥!”
当日午后,小宇便揣着仅有的几个铜板进城筹粮。他先到常去的米铺,老板听闻是为难民施粥,连连摆手:“后生,非我不肯帮忙,近日粮价飞涨,皆是因战事吃紧,我这小店也是勉力维持。”小宇软磨硬泡,诉说难民的苦难,老板终是动容:“看在你一片善心的份上,我赊给你五十斤糙米,其余的你再想想办法。”
接连跑了几家商铺,小宇又筹到二十斤玉米面和一些咸菜。返回学校时,却见陈先生正领着学生们清扫校门口的空地,林武已借来木板搭建粥棚,墙角堆着学生们带来的红薯、土豆。“小宇,你回来了!”陈先生迎上来,手中捧着一个布包,“这是老师们凑的二十块银元,你拿着再去买些粮食和厨具。”
次日天未亮,粥棚便支了起来。小宇烧火,女学生们清洗厨具,男学生们搬运粮食,陈先生则负责掌勺煮粥。当第一锅热气腾腾的玉米糙米粥熬好时,难民们已闻讯围了过来。小宇给每人盛上一碗粥,配上一块红薯,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心中既有欣慰,又有酸涩。
施粥间隙,几个北平来的流亡学生路过,见此情景便加入进来。其中一位名叫李明的学生,见难民们虽得果腹,却面露绝望,便对小宇说:“光给他们吃的还不够,国难当头,更要唤醒大家的斗志!”小宇深以为然,当即站到粥棚旁的石台上,对着围观的难民和学生们高声说道:“乡亲们,东北沦陷,我们的同胞正在受苦,但哭泣无用,退缩无用!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人人都献出一份力,就一定能把侵略者赶出去!”
他结合现代历史知识,讲述日军的暴行,又说起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话语虽朴实,却字字铿锵。李明等人也纷纷上前宣讲,学生们举着自制的小旗子,高喊“抗日救国”“还我东北”的口号。寒风中,难民们眼中渐渐燃起光芒,有人擦干眼泪,加入到宣讲的队伍中,街头巷尾回荡着激昂的呼声。
夜幕降临时,粥棚的粮食已所剩无几,却有更多商铺老板闻讯送来粮食和物资。小宇望着温暖的灯火下,师生与难民们并肩忙碌的身影,心中忽然明白:自己不再是那个只会抱着手机的废柴,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哪怕只是一碗热粥、一句呐喊,也能为黑暗带来一丝微光。
这一夜,小宇躺在小偏房里,耳边仿佛还回响着抗日的呼声。他知道,施粥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艰难险阻,但他已不再迷茫——他要和这些善良勇敢的人们一起,在乱世中坚守良知,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苦难的国家,点亮希望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