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工业化基地的落地,让微光联盟彻底告别了“小作坊式”的创作模式。于朦主导搭建了行业首个“虚实结合”拍摄体系——虚拟棚内,演员对着绿幕就能与数字生成的宋代市井、大漠戈壁实时互动;A剧本评估系统能快速筛选优质故事内核,同时规避同质化风险;而海外发行中台则实现了多语种字幕实时生成、区域化宣发策略智能匹配。基地启用的第一个项目,是他筹备多年的史诗级长剧《丝路燃灯》,讲述汉代使者穿越沙漠,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故事。
为了还原丝绸之路的壮阔与艰险,于朦带领团队做了整整一年的前期筹备:联合考古学家还原汉代驿站的建筑形制,邀请民俗专家指导角色的服饰纹样与礼仪习惯,甚至动用无人机扫描了新疆、甘肃的多处沙漠遗址,将真实地貌数据导入虚拟拍摄系统。拍摄时,他创新性地采用“实景+虚拟”结合的方式——演员在沙漠实景完成骑马、跋涉等核心戏份,而沙尘暴、古城遗址等大场面则通过虚拟拍摄补全,既保证了画面的真实感,又极大降低了拍摄风险。
苏晚在剧中饰演一位西域公主,为了贴合角色,她跟着语言老师学习古西域语,跟着马术教练苦练骑术,甚至主动要求增重十斤,只为呈现角色的坚韧与生命力。林澈则受邀为剧集创作原声音乐,他将琵琶、箜篌等传统乐器与交响乐结合,还特意前往喀什采风,收录当地民间艺人的弹拨乐片段,最终创作的主题曲《大漠孤烟》,上线即登上各大音乐平台榜首,苍凉悲壮的旋律让无数听众提前感受到了丝路的厚重。
然而,拍摄进行到一半时,意外再次发生。负责虚拟场景制作的海外团队,因行业竞争恶意泄露了部分未完成的素材,网上出现大量“粗制滥造”“特效五毛”的负面评价,甚至有投资方提出撤资。更棘手的是,有竞品公司趁机挖角,开出天价合约拉拢核心技术团队。
于朦没有慌,他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没有辩解,而是直接放出了三分钟的实景拍摄片段——沙漠中的落日、演员脸上的风沙、真实还原的汉代商队,每一帧都充满质感。“我们的故事,扎根在真实的历史与土地上;我们的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份真实。”他的坦诚打动了观众,负面舆论逐渐平息。
对内,他没有追究泄露素材的责任,反而给技术团队涨了薪,成立了“技术创新基金”,鼓励大家大胆尝试更前沿的创作手法。“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我们对内容的敬畏,对伙伴的信任。”他的话让团队安定下来,不仅没人离开,反而有更多技术人才主动加入。
与此同时,汪俞岑带着《丝路燃灯》的文化衍生项目,走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她展示了剧集还原的丝路文物复刻品、多语种的历史科普手册,以及“跟着剧集学历史”的公益课程,最终成功推动《丝路燃灯》成为“丝绸之路文化传播推广项目”,获得了国际组织的支持与背书。
2031年秋,《丝路燃灯》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同时登陆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媒体平台。开播当晚,收视率破三,海外社交媒体上,TheSilk Road’s Light# 的话题阅读量突破十亿。外国观众惊叹于“原来中国汉代的文明如此发达”,国内观众则被“家国情怀与文明包容”的内核打动,不少历史老师将剧集片段纳入课堂教学。
凭借这部剧,于朦拿下了飞天奖最佳导演,苏晚摘得最佳女主角,《丝路燃灯》也成为首部包揽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三大奖项的史诗剧。颁奖典礼上,于朦握着奖杯,目光扫过台下的团队,想起重生以来的一路风雨,忽然有些哽咽:“谢谢这个时代,让我们有机会用镜头讲述中国故事;谢谢我的伙伴们,让每一束微光,都汇聚成了照亮前路的火炬。”
庆功宴后,于朦独自来到基地的虚拟棚,看着眼前空荡荡的绿幕,仿佛看到了重生那天清晨的阳光,看到了解约谈判时的笃定,看到了拍摄《追光者》时的坚守。他拿出相机,拍下了绿幕上反射的月光,配文:“从一个人的追光,到一群人的燃灯。”
手机震动,是汪俞岑发来的消息:“乡村小学的孩子们,用你设计的榫卯积木搭了一条‘小丝路’,说要像剧中的使者一样,把中国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于朦笑着回复:“我们一起。”
他知道,重生给了他重新来过的机会,但真正让人生绽放光彩的,是从未改变的初心,是不离不弃的伙伴,是对热爱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月光依旧温柔,前路依旧漫长,但他不再是孤身一人。
未来,他想拍更多关于中国文化的故事,想让影视工业化基地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创作者,想让“微光联盟”成为全球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而这一切,都将从脚下的土地出发,带着真诚与热爱,走向更远的远方。
就像《丝路燃灯》中所说:“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他的追光之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