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见古》的文化影响力持续发酵,海外发行商主动找上门来,希望将节目翻译成多语种推向全球。于朦没有急于答应,他清楚文化传播最怕“水土不服”——上一世不少国风作品出海,因缺乏本土化表达,最终只沦为小众圈层的自赏。他想起中国电影出海“内容+技术”的双轮驱动模式,决定先做一次大胆的尝试。
他挑选了节目中“晋祠榫卯”和“永乐宫壁画”两个篇章,联合海外团队进行本土化改编:邀请汉学家优化字幕翻译,将“斗拱”“飞天”等文化术语转化为海外观众易懂的“木质锁扣结构”“天界舞者”;在镜头剪辑上,增加文化背景的极简旁白,避免因文化隔阂造成理解障碍;更引入虚拟拍摄技术,用数字引擎还原壁画中褪色的色彩,让海外观众能直观感受中国古画的细腻质感。
改编后的节目片段在北美流媒体平台试播,意外收获了不俗口碑。有外国观众留言:“原来中国古建筑不用一颗钉子就能站稳,这种智慧太迷人了”,还有艺术院校的学生专门制作了榫卯结构的复刻模型,在社交平台分享。这次成功让于朦坚定了方向,他联合微光联盟发起“国风出海计划”,不仅输出《微光见古》的完整版权,更将联盟内的优质影视IP进行国际化改造。
林澈的国风专辑《山河令》成为首批试点,团队将《赤壁赋》的编曲融入电子音乐元素,邀请海外歌手合唱英文版本,MV则采用数字人技术还原苏轼笔下的赤壁夜景,既保留“大江东去”的豪迈,又符合海外市场的审美习惯。单曲上线后,竟冲进了欧美音乐榜单的前五十,成为首个登陆该榜单的国风作品,带动专辑海外销量突破百万张。
正当出海计划顺风顺水时,行业的新变革又悄然而至。短剧市场规模突破五百亿,分流了大量长视频用户和广告预算,不少长剧制作公司纷纷缩减投资,转向短剧赛道。微光联盟内部也出现动摇,有工作室提出要放弃长剧孵化,全力投入短剧分账模式。于朦却提出了不同的思路:“长短不是对立,而是互补。我们可以做‘长剧+短剧’的联动开发,用短剧为长剧预热,用长剧的质感反哺短剧品质。”
他选中联盟筹备中的古装悬疑长剧《墨案》,率先推出衍生短剧《墨案前传》。这部短剧没有走传统爽文套路,而是由苏晚领衔,用电影级班底打造,聚焦主角少年时期的破案故事,拍摄周期仅二十天,却沿用了长剧的服化道标准和叙事逻辑。同时,他引入AI技术辅助后期制作,通过AI生成部分场景概念图、优化剪辑节奏,让短剧制作效率提升40%,成本却降低了一半。
《墨案前传》上线后,凭借紧凑的剧情和精良的质感,成为年度分账破三千万的短剧黑马。剧中埋下的长剧伏笔引发观众热议,墨案到底谁是真凶#的话题持续发酵,直接带动长剧《墨案》的预约量突破千万。这种联动模式让行业眼前一亮,不少公司纷纷效仿,而微光联盟则趁机推出“短剧孵化计划”,为有潜力的短剧项目提供长剧升级通道,形成了独特的生态闭环。
2029年夏,威尼斯电视节向于朦发出邀请,他执导的《墨案》凭借融合虚拟拍摄技术的宋代市井场景还原,入围最佳技术奖,成为该届唯一入围的国产剧集。颁奖典礼上,他站在国际舞台上,用流利的英文分享创作理念:“中国故事的传播,既要守住文化的根,也要用好时代的术。技术让文化跨越语言,而真诚让故事打动人心。”
台下,汪俞岑举着相机,拍下了他发言的瞬间。这些年,她早已成为微光联盟的核心成员,负责文化公益项目,带着《微光见古》的文创和课程走进了上百所乡村小学。苏晚和林澈也各自成为行业标杆,一个拿下最佳女主角,一个成为国风音乐的领军人物,他们都记得,当初是于朦的坚持,让他们有了发光的机会。
归国后,于朦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天娱老总共建“影视工业化基地”的邀约。基地将整合虚拟拍摄棚、AI创作平台和海外发行渠道,为行业培养兼具内容创作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于朦胧笑着答应了,就像他一直以来做的那样,从不拒绝合作,也从不忘坚守本心。
某个深夜,于朦独自来到工作室的放映厅,重温了自己的第一部MV《镜》。屏幕上,年轻的自己眼神里满是倔强与憧憬,而如今的他,早已褪去青涩,多了几分从容与坚定。他想起重生后的种种选择,从拒绝不合理合约到成立联盟,从深耕传统文化到推动国风出海,每一步都走得不算轻松,却始终朝着热爱的方向前行。
手机震动,是汪俞岑发来的照片:乡村小学的孩子们用榫卯积木搭起了小小的戏台,脸上满是笑容。配文写着:“你的光,已经照到很远的地方了。”
于朦望着屏幕,嘴角扬起温柔的笑意。他知道,重生不是为了活成完美的样子,而是为了在既定的人生里,做出更有温度、更有价值的选择。月光透过放映厅的窗户洒进来,温柔地包裹着他,就像这一路以来,那些坚守的热爱、善待的他人,以及无数汇聚起来的微光,终将照亮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