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的余温未散,于朦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远的地方。他注意到近年短剧市场的爆发式增长,许多新锐导演凭借小成本作品出圈,却在转型长剧时屡屡遭遇水土不服;而长剧导演跨界短剧,又往往难以适配快节奏的叙事逻辑。这个行业痛点,让他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微光联盟不该只局限于长剧创作,更该搭建起短剧与长剧之间的桥梁。
他率先在联盟内推出“星火计划”,一方面为有潜力的短剧导演提供长剧项目的孵化资源,分享自己把控大制作的经验;另一方面,也鼓励长剧团队尝试短剧创作,锻炼紧凑叙事的能力。苏晚主动请缨,担任了一部古风短剧的女主角,这部剧的导演正是刚从短剧赛道脱颖而出的新人。拍摄初期,导演因不熟悉长剧组的协作模式屡屡碰壁,于朦便常去片场坐镇,不是指手画脚,而是像当年有人带他那样,教导演如何统筹数百人的团队,如何在有限预算内精准分配资源,甚至分享了用投影替代特效的巧思,既节省成本又保证画面质感。
与此同时,于朦心中还有一个酝酿已久的计划——做一档传统文化创新体验类综艺《微光见古》。他始终记得上一世对国风文化的热爱,却苦于没有合适的载体表达,如今有了团队和资源,他想让传统文化以更年轻、更亲切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节目里,他带着苏晚、林澈和几位联盟艺人,走进晋祠、永乐宫等文化遗址,不是简单的打卡游览,而是沉浸式体验:跟着匠人学做榫卯积木,用VR技术“走入”北齐壁画,甚至尝试将陈醋与咖啡结合,研发创意饮品。
首期节目拍摄地选在晋祠,于朦让艺人化身宋代侍女与书生,在真实的古建场景中演绎历史故事,同时邀请讲解员用通俗的语言解读盘龙木雕、水镜台的文化内涵。拍摄间隙,他拿着相机穿梭在亭台楼阁间,捕捉光影落在斗拱上的瞬间,镜头里的古建既有岁月沉淀的厚重,又因艺人的互动多了几分鲜活。节目播出后,原来古建可以这么玩#的话题冲上热搜,晋祠游客量激增,其中七成是年轻群体,很多人留言说“被于朦种草了传统文化,想亲自去看看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美”。
但争议也随之而来。有网友质疑他“不务正业”,放着好好的导演不当,跑去做综艺“圈钱”;还有业内人士觉得他跨界太广,容易分散精力。更棘手的是,节目第二期拍摄时,合作的博物馆突然提出增加版权费,理由是节目带来的热度让馆藏文创销量暴涨,要求重新分配收益。联盟内部也出现分歧,有人觉得没必要为了一档综艺耗费太多资源,不如集中精力拍电影。
于朦没有慌乱,他先和博物馆沟通,没有纠结于短期收益,而是提出共建“文化传承实验室”,将节目的部分收益用于文物数字化保护,同时联合开发文创产品——比如以晋侯鸟尊为原型的盲盒,以《朝元图》为灵感的香牌,让文化IP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接着,他在联盟会议上坚定地说:“我们做内容,不只是为了票房和流量,更要做有温度、有价值的事。传统文化的传播,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坚持的事。”
他的坚持最终换来了回报。《微光见古》不仅拿下了年度最佳文化综艺,实验室开发的文创产品也成为爆款,部分收益真的用于了永乐宫壁画的数字复原项目。而那部曾让导演头疼的古风短剧,播出后凭借精良的制作和紧凑的剧情,成为年度黑马,导演也成功获得了长剧执导机会,印证了“星火计划”的可行性。
2028年深秋,微光联盟举办了三周年庆典。此时的联盟已经吸纳了二十多家工作室,涵盖了影视、综艺、文创等多个领域,成为行业内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庆典上,天娱老总亲自到场祝贺,笑着说:“当年你说要双赢,我还不信,现在看来,是你带着我们一起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于朦站在台上,看着台下并肩作战的伙伴,看着苏晚从新人成长为实力派演员,看着林澈的国风音乐被更多人认可,忽然想起重生之初的那个清晨。那时他只想弥补遗憾,守护自己的梦想,却没想到,一路走下来,他不仅活成了自己的太阳,还汇聚了无数微光,照亮了更多人的路。
庆典结束后,他独自走到露台,月光依旧温柔,却比前世多了几分璀璨。手机里收到一条消息,是汪俞岑发来的照片——她带着《微光见古》的文创产品,在偏远山区的小学里,和孩子们一起拼搭榫卯积木。配文写着:“微光虽小,可汇聚成河,就能照亮很远的地方。”
于朦笑着回复:“我们一起,让光走得更远。”
他知道,重生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追逐——追逐热爱,追逐价值,追逐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美好与温柔。而这条路,他会一直走下去,带着初心,带着伙伴,带着对这个世界的善意,让每一束微光,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