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深秋,南城一中那棵百年梧桐落下第一片黄叶时,十七岁的沈栀言在图书馆的角落,发现了一本夹着银杏叶的《追忆似水年华》。而那个把书遗落的少年,从此再没回来过。
第一章 银杏书签
2021年9月1日,南城一中开学第一天。沈栀言抱着新教材撞上了迟到的转学生——那个后来让她记了一整个青春的少年。
他叫江砚,名字像块冷玉。那天他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左耳戴着助听器,右手腕系着根褪色的红绳。当栀言的书散了一地时,他蹲下来帮她捡,指尖碰到她手背的刹那,她听见自己心跳漏了半拍。
"谢谢。"她小声说。
江砚没说话,只是指了指她怀里的《追忆似水年华》,用口型比了个"好品味"。后来栀言才知道,他右耳几乎听不见,所以总是用眼睛记住每个人的口型。
那天放学,栀言在图书馆最角落的位置发现了一本旧书。书页里夹着一片金黄的银杏叶,叶脉上用工整的字迹写着:"给未来的某个人——江砚 2019.10.17"。
《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
第二章 无声告白
江砚成了栀言的后桌。他很少说话,但会在她打瞌睡时用铅笔轻轻戳她后背。每次月考后,他会在她的草稿纸角落画小小的音符——那是他听见的,她没唱出口的歌。
2022年春天,学校组织春游去植物园。大巴车上,栀言晕车,江砚默默把靠窗的位置让给她,自己坐在过道。当她在颠簸中靠着他肩膀睡着时,他僵直了背脊,右手却悄悄护住她的头。
植物园里,他们走散了。栀言在蔷薇花墙边找到他时,他正蹲着和一个小女孩用手语交流。阳光穿过花影落在他睫毛上,像撒了一把碎金。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原来沉默也可以震耳欲聋。
"你会手语?"回去的路上她问。
江砚在手机上打字给她看:[我妹妹是聋儿]
那天之后,栀言开始学手语。她偷偷在笔记本最后一页画满手势图,趁午休时对着空气练习。直到某天江砚突然用手语比出"谢谢",她才知道自己早就暴露了。
第三章 暴雨夜
2023年5月,高考前最后一个月。那天暴雨突袭,晚自习时突然停电。整个教学楼陷入黑暗,只有闪电偶尔照亮教室。
在尖叫声中,栀言感觉到有人握住了她的手。江砚的掌心全是冷汗,却在黑暗中准确地找到她的手指,与她十指相扣。那是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牵手。
来电后,江砚已经松开了手,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只是第二天,栀言发现他的助听器坏了——后来才听说,暴雨那天他为了找她,在操场淋了半小时的雨。
高考前三天,江砚没来学校。栀言在图书馆等到闭馆,最后在他的课桌里发现了一张纸条:[我去北京做手术,如果成功,九月清华见。如果失败...别等我了]
纸条背面是熟悉的字迹:"那片银杏叶,本来是想给你的。"
第四章 未寄出的第47封信
江砚消失了。像从未出现过一样。
栀言考上了北大中文系。她保留着给他写信的习惯,每周一封,从未寄出。第47封信里她写:"今天路过清华园,看见银杏黄了。你说过北京秋天的银杏比南城的好看,可是没有你的秋天,哪里都一样。"
2024年10月17日,栀言二十岁生日。她回到南城一中,那棵梧桐树下站着个穿黑色大衣的男人。他转身时,左耳戴着最新款的助听器,右手腕还是那根褪色的红绳。
"手术成功了,"江砚的声音有些生涩,"但我错过了清华的报到时间。"
他从大衣口袋掏出那片银杏叶,叶脉上的字迹已经褪色:"给未来的某个人——江砚 2019.10.17"。现在背面多了一行新字:"给十七岁遇到的沈栀言——江砚 2024.10.17"。
梧桐叶落,像一场迟到的雪。栀言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暴雨夜,黑暗中他握住她手时的温度。原来有些告白,不需要声音也能被听见。
北大校园秋天的银杏大道
北大校园秋天的银杏大道
尾声 梧桐未眠
2025年春天,南城一中百年校庆。栀言作为优秀毕业生回校演讲,江砚坐在最后一排,手里转着那片银杏叶。
演讲结束时,栀言突然用手语比出三年前他教她的那句话:"谢谢你听见我。"
台下掌声雷动中,江砚站起来,用清晰的声音回答:"我一直都听得见,只是以前不敢说。"
校门口的梧桐树又开花了。风吹过,满树沙沙声,像无数封未寄出的情书,终于在这个春天,找到了它们的主人。
有些故事没有结局
就像梧桐叶每年都会落,但树永远记得风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