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桂源的鼓励下,陈奕恒重新振作起来,全身心投入到毕业创作的修改中。他不再刻意追求“温度”,而是把自己在老巷的经历、和张桂源的相处、对外婆的思念,都融入画作里,笔触越来越柔和,色调越来越温润。
张桂源依旧每天都来陪伴他,有时坐在一旁安静地修吉他,不打扰他画画;有时在他累了的时候,弹一首舒缓的曲子,帮他放松心情;有时拉着他去老巷里散步,看看巷口的杂货店、拐角的老槐树,给她讲老巷里的趣事,让他感受更多的烟火气。
有一次,两人沿着青石板路散步,走到巷口的杂货店时,老板娘笑着喊住他们:“小源,这是你朋友啊?长得真秀气,跟你一样,都是好孩子。”张桂源笑着回应:“王阿姨,他叫陈奕恒,是美院的学生,来这里画画的。”陈奕恒也礼貌地笑了笑,说了声“阿姨好”。
老板娘拿出两块刚烤好的红薯,递给他们:“刚烤好的,趁热吃,补充点能量。”两人接过红薯,指尖传来温热的触感,咬一口,香甜软糯,暖意从舌尖蔓延到心底。他们坐在杂货店门口的石阶上,吃着红薯,聊着天,看着来往的行人,听着老巷里的喧嚣,格外惬意。
“你知道吗?我小时候总来这里偷红薯吃,”张桂源笑着说,眼里满是回忆,“每次被王阿姨发现,她都不骂我,还会多给我一块,说我正在长身体,要多吃点。”陈奕恒看着他眼里的笑意,也跟着笑了:“原来你小时候这么调皮。”“那可不,”张桂源挑眉,“不过现在不调皮了,我现在是正经的修琴师。”
那天晚上,陈奕恒修改画作到很晚,张桂源就在一旁陪着他,帮他整理画具,给她倒温水。当陈奕恒终于完成修改,放下画笔时,已经是深夜。他转头看向张桂源,发现他靠在椅背上睡着了,眉头微微蹙着,神情疲惫。陈奕恒心里一暖,悄悄拿出毯子,盖在他身上,动作轻柔,生怕吵醒他。
他走到画布前,看着这幅修改后的《巷口琴音》,嘴角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画里是老巷的夕阳,槐树叶飘落,琴行门口,张桂源抱着吉他,眉眼温柔,陈奕恒坐在一旁画画,两人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满是陪伴的暖意。这幅画,终于有了“温度”,有了他想要表达的烟火气。
陈奕恒转头看向熟睡的张桂源,心里暗暗庆幸,幸好,在这条老巷里,遇到了他。是他的琴音,他的陪伴,他的温暖,让自己的画作有了灵魂,也让自己的日子,变得格外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