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新兴市场,成为启星科技全球布局的下一站。江承宇将首站锁定东南亚与中东——前者拥有全球最快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速,后者则凭借石油美元储备,正在疯狂加码储能项目。可刚踏入曼谷与迪拜,两场截然不同的“暗礁”就接踵而至。
“江总,东南亚市场的反馈很棘手!”东南亚区负责人传回紧急报告,“当地气候湿热,雨季高温高湿度环境下,我们的电池循环寿命骤降30%,多家车企已经暂停订单;而且本地经销商要求账期延长至180天,这会严重占用我们的资金流!”
几乎同时,中东区团队也遇到了麻烦:“迪拜的储能项目招标中,沙特阿美旗下的能源公司联合本地企业,突然修改招标规则,要求必须采用‘中东本土化技术适配认证’,而该认证由他们独家把控,故意设置高门槛,我们的产品根本无法在短期内通过!”
江承宇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开会,屏幕上同步弹出系统的“新兴市场风险分析报告”:【东南亚核心痛点:气候适应性不足、渠道账期压力大;中东核心痛点:地方保护主义、技术认证壁垒;共同威胁:欧洲老牌企业正通过低价倾销抢占市场份额】。
“不能用统一模式应对新兴市场。”江承宇当机立断,制定“一区一策”的破局方案。
针对东南亚市场,他让陈默带领技术团队,基于系统提供的“湿热环境技术适配方案”,紧急优化电池密封工艺与热管理系统——将外壳防护等级提升至IP68,添加新型防潮涂层,同时调整电解液配方,确保在60℃高温、90%湿度环境下,循环寿命仍能稳定在1200次以上。短短一个月,适配版电池研发成功,在泰国车企的实测中表现远超竞品,暂停的订单不仅全部恢复,还新增了越南、马来西亚的3亿美元订单。
面对账期难题,江承宇联合国内银行推出“供应链金融方案”:由银行向经销商提供融资支持,启星科技以产品应收账款作为担保,既满足了经销商的账期需求,又保障了自身资金流安全。这一创新模式,让更多本地经销商主动找上门合作,东南亚市场份额快速突破12%。
而中东市场的破局关键,在于打破技术认证垄断。江承宇没有硬闯,而是转而寻求“联盟借力”——联系上阿联酋国家电网公司,以开放储能电站智能调度技术为筹码,推动对方成立“中东新能源技术认证联盟”,将“本土化认证”升级为“区域统一标准”。同时,他承诺在迪拜建立中东研发中心,吸纳本地技术人才,带动就业,获得了阿联酋政府的大力支持。
认证壁垒打破后,启星科技的储能电池凭借“超长续航+低维护成本”的优势,在迪拜储能项目招标中脱颖而出,击败西门子、施耐德等老牌企业,拿下价值5亿美元的订单。更意外的是,沙特阿美看到启星科技的技术实力与本地化诚意后,主动提出合作,希望联合开发“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布局沙特的新能源转型计划。
就在两大市场顺利推进时,系统突然弹出预警:【检测到欧洲企业联合部分本地势力,在印尼、卡塔尔散布谣言,称启星科技的电池存在爆炸风险,同时发起低价倾销,试图挤压我们的市场空间】。
江承宇立刻启动应对预案:在印尼举办公开测试活动,邀请媒体、车企、政府代表现场见证——将电池置于高温、撞击、短路等极端环境下,均未出现安全问题,用铁证粉碎谣言;同时,利用东南亚与中东的本地化生产基地,进一步降低成本,推出“基础版高性价比电池”,与欧洲企业的低价产品正面抗衡,最终凭借更优的性能与服务,守住了市场份额。
半年后,启星科技在东南亚建成3个组装工厂,在中东落地2个研发中心,两大市场的年营收突破20亿美元,成为“一带一路”新能源合作的标杆企业。江承宇站在迪拜研发中心的露台上,看着远处的沙漠与光伏电站交相辉映,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完成“一带一路”核心市场布局,解锁奖励:全球新兴市场资源库+碳中和技术预判】。
“接下来,该向非洲与南美纵深市场进军了。”江承宇对身边的苏媚说,眼神中充满了坚定。而他不知道的是,一场关于碳中和技术的全球竞争,已经悄然拉开序幕。
“一带一路”市场破局!启星科技在东南亚、中东站稳脚跟,下一步将开拓非洲与南美市场!你觉得他们会遇到资源短缺还是政策变动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