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校园小说 > 清语与杏子栀
本书标签: 校园 

第四章:树洞里的第二次呼吸

清语与杏子栀

一整天,杨雨诗都处在一种魂不守舍的状态。

数学课上,老师讲解的圆锥曲线仿佛变成了扭曲的符号,在她眼前飞舞,却怎么也进不到脑子里。历史课上,波澜壮阔的大事年表,也比不上她内心反复上演的纠结小剧场。她总是忍不住去摸口袋里的手机,仿佛那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又像一个藏着神秘宝藏的盒子。

“清语”的回复,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涟漪至今未散。那种被陌生人善意接住的温暖,与她现实中面对孙逸凡时的恼火形成了尖锐的对比,也让这种温暖显得更加珍贵和不真实。

她无数次点开那个对话框,看着那句“我就当一回安静的树洞吧”和“能这样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情,本身就是一件很勇敢的事哦”,心里像是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一个声音理智地告诫她:到此为止吧。回复一句“谢谢,打扰了”,然后彻底结束这段意外的交集。对方只是出于礼貌,你难道还指望和一个陌生人深入交流吗?这太荒谬了,而且充满不确定性。

另一个声音,那个更脆弱、更需要倾诉的声音却在微弱地抗议:可是……他看起来不像坏人。他的文字那么平和,他理解我的慌乱,甚至给了我一点鼓励。现实中,有些话连对念汐都无法说出口,比如对林景学长那种深入骨髓的自卑,比如对高考近乎恐惧的焦虑。或许,正因为是陌生人,正因为永不相见,反而可以卸下所有伪装呢?

这种拉锯战一直持续到下午放学。苏念汐挽着她的胳膊,叽叽喳喳地说着周末去哪家新开的书店逛逛,杨雨诗只是心不在焉地“嗯嗯”应着。

“雨诗,你没事吧?总觉得你今天怪怪的,脸色也不太好。”苏念汐终于察觉到好友的异常,关切地问。

“啊?我没事,”杨雨诗连忙挤出一个笑容,“可能就是昨晚没睡好,有点累。”

“肯定是学习太拼了!晚上早点休息,别熬夜了。”苏念汐不疑有他,用力抱了抱她的肩膀,“走吧,回家!”

和念汐在校门口分开后,杨雨诗独自走向公交车站。傍晚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吹拂着她的发丝。她看着周围行色匆匆的同学,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忽然席卷了她。每个人似乎都有明确的方向,或是回家温暖的灯火,或是奔赴热闹的补习班,只有她,被自己的心事困在原地,进退维谷。

她鬼使神差地没有直接回家,而是绕路去了学校后山。那里有一小片安静的杉树林,林间有张老旧的石凳,是她偶尔心烦时会来的“秘密基地”。

坐在冰凉的石凳上,四周只有风吹过杉树叶的沙沙声,偶尔传来几声遥远的鸟鸣。寂静放大了内心的声音。她掏出手机,屏幕的光在渐暗的林中亮起。

那个对话框,依然停留在昨天。

冲动再一次战胜了理智。她想,就再说一句,一句就好。算是为这次意外画上一个更礼貌的句号。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打字:

“清语,你好。再次为昨天的失误道歉,也很感谢你的宽容和安慰。你说得对,发错信息是常有的事,但我还是觉得很不好意思。”

写到这里,她停顿了一下。结束语似乎已经可以写上了。但手指却像有了自己的意识,继续在屏幕上滑动:

“其实……今天过得有点糟糕。数学课上完全听不懂,月考快到了,感觉压力很大。有时候会觉得,周围的人都目标明确,只有我像是在迷雾里走路,看不清方向。明明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却总是被一些无关紧要的情绪干扰……”

她把这些在现实中无法轻易说出口的烦恼,一点点地敲打出来。没有提及林景学长,只是泛泛地表达了对学业的焦虑和对未来的迷茫。写完这些,她感觉胸口堵着的那团棉花似乎松动了一点。

点击发送。

这一次,没有延迟,消息立刻显示送达。

她以为对话会就此终结。她甚至准备收起手机离开。

然而,几乎就在消息送达后的下一秒,对话框上方出现了“对方正在输入…”的提示。

杨雨诗的心跳漏了一拍,下意识地握紧了手机。

几秒钟后,“清语”的回复跳了出来。

“不用一直道歉啦,真的没关系。(笑脸) 月考压力我懂,高三就是这样一场漫长的耐力赛。”

他的回应很快,而且……似乎并不排斥继续聊下去。杨雨诗有些意外,又有些隐秘的欣喜。

接着,“清语”又发来一条:“你提到数学,是卡在哪个部分了?圆锥曲线?导数应用?说不定我这个‘过来人’能提供一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他居然主动提出了帮助?杨雨诗瞪大了眼睛。这个“清语”,似乎比她想象中还要……友善和耐心。她犹豫了一下,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是圆锥曲线,特别是动点轨迹问题,总觉得很抽象,找不到切入点。”

“这个啊,” “清语”的回复带着一种了然的口吻,“动点轨迹的关键在于找准等量关系。别把它想得太复杂,很多时候就是最基础的几何关系,比如距离公式、垂直平分线性质之类的。你可以试试,拿到题目先别急着设方程,在图上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轨迹关系标清楚,看看动点到底满足什么不变的几何条件。有时候,图像直观比代数运算更有效。”

他的话语简洁明了,一针见血,完全不像老师上课时那种按部就班的讲解,更像是一种思维层面的点拨。杨雨诗看着手机屏幕上的文字,脑海中似乎有灵光一闪。她想起今天课上那道怎么都理不清头绪的题目,尝试用“清语”说的方法在脑子里重新构图,竟然真的摸到了一点门道!

“好像……有点明白了。”她认真地回复,心里涌起一股豁然开朗的雀跃,“谢谢你!这种思路好像真的更清晰!”

“不客气。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最重要。” “清语”回复道,接着,他又发来一句,“至于迷茫,我觉得是这个年纪的常态吧。看不清方向的时候,不如先把眼前能做的事情做好,比如,搞懂一道圆锥曲线题。(偷笑) 路可能走着走着,就清晰了。”

没有空泛的安慰,而是用一种近乎朴素的哲理,将宏大的迷茫拉回到具体而微的小事上。这种务实又带着温度的开导,让杨雨诗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透过杉树的缝隙,在她身上投下斑驳的光点。她坐在石凳上,手指在屏幕上飞快地打字,和他讨论着一两道具体的数学题,也偶尔会延伸开去,聊到对压力的看法,对某些文章的感悟。

不知不觉,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林中变得有些凉飕飕的,但她却感觉心里暖洋洋的。这个意外的“树洞”,不仅没有成为尴尬的终点,反而开启了一次远超预期的、令人心安的交汇。

直到手机电量发出低电量警告,杨雨诗才惊觉时间流逝。她连忙道别:“不好意思,手机快没电了,我得回家了。今天真的非常谢谢你!”

“快回去吧,注意安全。” “清语”的回复依旧简洁温和。

收起手机,杨雨诗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发麻的腿脚。走出杉树林,看到远处城市的万家灯火,她忽然觉得,那份沉重的迷茫感,似乎被晚风吹散了一些。

那个叫“清语”的陌生人,像黑夜中一盏遥远但温暖的路灯,虽然无法照亮整个前路,却在她最彷徨的时刻,给了她一束清晰的光亮,让她知道,自己并非独行。

而网络的这一端,孙逸凡看着对话框中“杏子栀”最后那条充满感激的道别信息,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个微小的弧度。他放下手机,拿起笔,在摊开的物理竞赛题册上随意划了几笔,心思却有些飘远。

帮助她解决学习上的难题,对他而言轻而易举。但能通过这种方式,让那个在现实中总是带着些许紧张和疏离的同桌,露出(哪怕是想象中的)豁然开朗的表情,这种感觉……似乎还不错。

树洞里的第二次呼吸,比第一次更加顺畅,也更加深入。两条本不相交的线,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悄然缠绕得更紧了。

上一章 第三章:教室里的平行线 清语与杏子栀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五章:篮球场边的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