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穿越崇祯:重振大明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现代996社畜兼穿越 

第2章:朝堂闹市,初探死局

穿越崇祯:重振大明

第2章:朝堂闹市,初探死局

卯时的钟声刚敲过三下,我就被王承恩那尖细的嗓音叫醒了。宿醉般的头痛还没完全散去,身上的龙袍依旧硌得慌,尤其是腰间的玉带,像是焊在身上一样,勒得我呼吸都不顺畅。

“陛下,该上朝了,大臣们已在太和殿外候着了。”王承恩弓着腰,声音轻得像蚊子叫,生怕惊扰了我这位“刚愎自用”的新帝。

我揉着眼睛坐起身,身旁的田贵妃早已穿戴整齐,正小心翼翼地帮我整理龙袍下摆。“陛下,今日是您亲政以来第一次正式上朝,万不可失了威仪。”她语气里满是担忧,看来昨晚我赶大臣的壮举,着实让她捏了把汗。

“放心吧,朕心里有数。”我拍了拍她的手,心里却在吐槽:威仪这东西能当饭吃吗?能填补国库的窟窿吗?不过这话可不能说出来,毕竟我现在是皇帝,得端着点。

洗漱更衣完毕,我迈着尽量沉稳的步伐走向太和殿。沿途的宫女太监纷纷跪倒在地,大气不敢出,那恭敬的模样让我忍不住想起前世在公司给领导点头哈腰的场景,只不过现在角色互换,这种感觉还挺奇妙。

刚踏入太和殿,一股嘈杂的声浪就扑面而来。只见文武大臣们三五成群,交头接耳,唾沫星子横飞,活脱脱像个早市菜市场。有的大臣脸红脖子粗地争论着什么,有的则摇头叹气,还有的偷偷用眼角余光瞄我,那眼神复杂得很,有好奇,有敬畏,还有几分试探。

我眉头一皱,心里的火气瞬间就上来了。这就是大明的朝堂?这就是所谓的百官之首?简直比我前世小区门口的广场舞大妈还吵闹!

“肃静!”王承恩见我脸色不对,连忙尖声呵斥。

大臣们这才如梦初醒,纷纷跪倒在地,齐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我坐在龙椅上,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威严些,可目光扫过底下乌泱泱的脑袋,还是忍不住自嘲:就这阵容,还想挽救大明?怕是连自家的争吵都摆不平。

大臣们起身之后,还没等我开口,兵部尚书杨嗣昌就第一个站了出来,躬身奏道:“陛下,袁崇焕罪证不止擅杀毛文龙一端!后金入关时,他率军驰援,行军路线诡异至极,放着便捷要道不走,偏绕远路,致使京城外围防线失守;敌军兵临城下,他又屡次要求带兵进城,居心叵测!更有满桂将军临终前留下血书弹劾,指证他作战不力、坐视友军覆没,如此罪臣,臣恳请陛下即刻下旨,将其凌迟处死,以正军法,以儆效尤!”

他话音刚落,立刻有十几位大臣附和,御史毛羽健更是出列奏道:“陛下,臣亦有本参奏!袁崇焕自任蓟辽督师以来,言行不一,既许诺‘五年平辽’,却让后金兵临京畿;又私与后金议和,密不透风,如今更是行军诡异、求入京城,其心可诛!满桂将军乃国之栋梁,战死沙场前仍上书弹劾,足见袁崇焕罪孽深重,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杀!杀了袁崇焕!”

一时间,朝堂上喊杀声四起,弹劾的奏折像雪片一样递了上来,桩桩件件都指向袁崇焕的反常举动。我看着他们义愤填膺的模样,心里却冷笑连连:这些人倒是会顺坡下驴,昨天还只盯着擅杀毛文龙一事,今天就把所有罪名都堆上来了,不过话说回来,袁崇焕这操作也确实可疑,行军路线诡异、要求进城、被友军将领弹劾,再加上之前的三条重罪,简直是把“谋逆”二字写在了脸上。

“都给朕住口!”我猛地一拍龙椅扶手,鎏金的扶手被我拍得“哐当”作响,朝堂上的喊杀声瞬间戛然而止。

大臣们都愣住了,显然没料到我会突然发怒。我站起身,目光扫过底下的大臣,语气冰冷得像寒冬的井水:“你们一个个吵着要杀袁崇焕,朕问你们,大明的律法何在?”

“陛下,袁崇焕罪大恶极,桩桩件件皆可诛九族,何需拘泥于律法?”杨嗣昌上前一步,固执地说道。

“拘泥于律法?”我嗤笑一声,走到他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杨尚书,你身为兵部尚书,难道不知大明律法规定,将帅生杀需经三司会审,报请陛下批准后方可执行?历史上处置此类大案,哪次不是经过三法司反复核查,历经八月之久才最终定谳?”

我顿了顿,语气里的怒火更盛:“袁崇焕是个法盲,伪造圣旨,以下犯上,擅杀上官,视律法如无物,难道你们也是法盲?他行军诡异、求入京城、遭满桂弹劾,这些都是重罪嫌疑,正该交由三法司彻查清楚,而非在这里喊打喊杀!说杀就杀,置大明律法的尊严于何地?置朕的皇权于何地?”

杨嗣昌被我问得哑口无言,脸涨得通红,半天说不出一句话。其他大臣也纷纷低下头,不敢与我对视。

就在这时,一阵寒风顺着太和殿的门缝灌了进来,吹得殿内的烛火剧烈摇晃,光影在金砖地面上忽明忽暗。我下意识转头望向殿外,只见天空阴沉得像一块浸了水的黑炭,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地压在紫禁城的檐角上,连平日里挺拔的松柏都弯着腰,光秃秃的枝桠张牙舞爪地伸向天空,像极了这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殿外静得可怕,没有一丝鸟鸣,只有风穿过宫墙的呜咽声,与殿内刚才的喧嚣形成了诡异的对比,让人心里莫名发沉。

我收回目光,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翻涌的情绪:“朕知道你们恨袁崇焕,恨他自毁长城,恨他言行诡异,恨他让满桂将军战死沙场。但朕是皇帝,是大明律法的守护者,不能因为你们喊杀,就违背祖制律法。袁崇焕的罪证,朕已经清楚,他的下场,朕也自有决断。但在此之前,必须按规矩来,将他打入诏狱,交由三法司会审,把他诡异行军的缘由、求入京城的意图、与后金的牵扯一一查个水落石出,再行处置!”

“陛下,这……这会不会夜长梦多?”有大臣小声嘀咕道。

“夜长梦多?”我挑了挑眉,眼神里带着几分警告,“怎么?你觉得有人敢在诏狱里动手脚?还是觉得三法司查不出真相?朕告诉你们,谁敢在这件事上动手脚,朕定诛他九族!”

说完,我不再看那些面面相觑的大臣,转身回到龙椅上,心里忍不住吐槽:跟这帮法盲讲道理,简直是对牛弹琴。难怪大明会落到这步田地,有这么一群只知道喊杀、不懂律法制度的大臣,能好才怪!袁崇焕的案子疑点重重,正好借三法司之手查清所有内幕,顺便敲打一下那些想借刀杀人的家伙。

“算了,跟你们一批法盲说不清,再说下去朕都要气炸了。”我摆了摆手,语气里满是无奈,“朕告诉你们,谁要是再敢在朝堂上吵着要立刻杀袁崇焕,一群法盲,休怪朕不客气,掌嘴二十下,打烂你们的嘴!”

大臣们吓得纷纷噤声,再也没人敢提“立刻处死袁崇焕”的话。我看着他们那副噤若寒蝉的模样,心里既觉得解气,又觉得悲哀。这就是大明的百官,稍微一施压就不敢说话了,哪里还有半点风骨?

“朕问你们,”我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情,“有没有懂法知法、能说句人话的上来议事?别一个个只会打嘴炮,朕看着都觉得恶心。”

朝堂上鸦雀无声,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站出来。我看着他们那副不争气的样子,心里的悲哀更甚:“朕真是替大明感到悲哀,养了你们这群大臣,关键时刻连个能说句公道话、讲点律法常识的人都没有。”

就在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响起:“陛下,臣有话要说。”

我循声望去,只见户部尚书毕自严颤颤巍巍地站了出来。他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看起来年纪不小了,倒是有几分沉稳的模样。

“哦?毕尚书有话请讲。”我点了点头,心里稍微有了点期待。

毕自严躬身奏道:“陛下所言极是,大明律法不可违,袁崇焕一案疑点重重,确实该交由三法司会审。臣以为,当务之急并非争论袁崇焕的生死,而是解决国库空虚、边军粮饷短缺的问题。如今辽东战事吃紧,边军将士数月未发粮饷,若再拖延下去,恐生哗变啊!”

终于说到点子上了!我心里一阵激动,看来这毕自严还算是个明白人。

“毕尚书说得好!”我赞许地点了点头,“朕正想问你,户部现在还有多少银两?别再跟朕打马虎眼,实话实说!”

毕自严脸色一苦,躬身回道:“回陛下,经过核查,国库现存白银仅七万三千两,除此之外,再无分文。”

“七万三千两?”我心里咯噔一下,虽然早就知道国库空虚,但听到这个数字,还是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前世我一个月的工资都比这多,而这竟然是整个大明的国库储备?这也太离谱了!

“你没骗朕?”我不敢置信地问道。

“臣不敢欺瞒陛下!”毕自严连忙说道,“如今各地灾荒不断,赋税难征,而辽东战事频发,粮饷开支巨大,国库早已入不敷出。前几日,辽东总兵祖大寿还派人送来急报,请求朝廷拨付粮饷,否则边军将士恐难支撑。”

我坐在龙椅上,只觉得脑袋嗡嗡作响。七万三千两白银,连一支像样军队的军饷都不够,更别说赈灾、修缮军备了。这大明的财政,已经烂到根子里了!

“那各地藩王、士绅的税银呢?”我不甘心地问道,“江南士绅富可敌国,难道就没缴一分税?”

提到江南士绅,毕自严的脸色更苦了:“陛下,江南士绅勾结官员,逃税避税已成常态。历任户部尚书都想整治,可无奈阻力太大,那些士绅背后有文党撑腰,根本动不得啊!”

东林党!又是东林党!我心里的火气再次上来了。中学语文书里还印着赞美他们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回想起来,我简直想灭了这帮伪君子!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干的却没一件人事,勾结士绅、包庇贪腐、掏空国库,还在朝堂上装清流,简直是大明的蛀虫!

“动不得?”我冷笑一声,“朕就不信这个邪!总有一天,朕要让那些逃税避税的士绅、藩王,还有背后撑腰的东林党,把吞进去的银子连本带利吐出来!”

大臣们见我发怒,纷纷跪倒在地:“陛下息怒!”

“息怒?”我看着他们,心里充满了无力感,“朕能息怒吗?国库空虚,边军无粮,而你们呢?要么只会喊杀,要么只会推诿,要么就与士绅勾结,中饱私囊!”

我站起身,在朝堂上踱来踱去,龙袍的下摆扫过地面,发出沙沙的声响。“朕再问你们,军制溃烂到了什么地步?京营有多少士兵?有多少是空饷?边军的军备如何?能不能打仗?”

兵部尚书杨嗣昌连忙站起身,躬身回道:“回陛下,京营在册士兵十万余人,实际兵力不足三万,其余皆是空饷。边军情况稍好,但也存在大量空饷现象,而且军备废弛,许多士兵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铠甲更是破旧不堪,根本难以抵挡后金的进攻。”

十万余人的京营,实际兵力不足三万?吃空饷如此严重?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哪里是军队,分明是官员们贪污腐败的工具!难怪后金一入关,京营就不堪一击,这样的军队,能打仗才怪!

“陛下,辽东督师王之臣奏报,后金皇太极近日调动大军,恐有入关之意,请求朝廷增派援军、拨付粮饷!”

唯一的急报传来,大臣们的声音在我耳边嗡嗡作响,像一群苍蝇在乱飞。我看着他们焦急的脸庞,心里却异常冷静。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现在最重要的是稳住局面,找到破局的办法。

我抬手揉了揉眉心,语气平静地说道:“都别说了,朕知道了。”

大臣们见我如此镇定,都愣住了,显然没料到我在如此多的坏消息面前还能沉得住气。

“辽东那边,命王之臣坚守城池,不得轻易出战,同时传旨给祖大寿,让他务必守住锦州,朕会尽快想办法拨付粮饷。”我缓缓说道,眼神扫过下方,“至于袁崇焕,三法司会审时,务必把他诡异行军、求入京城、满桂弹劾等所有疑点查透。”

“陛下,辽东防线薄弱,仅靠坚守恐难支撑啊!”杨嗣昌连忙说道,“如今国库空虚,无粮无饷,如何能抵挡后金铁骑?”

“朕知道。”我看着他,语气坚定,“但现在国库空虚,军制溃烂,我们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和粮饷去主动出击。只能先坚守,拖延时间,等朕整顿好军队,充盈了国库,再一举将后金赶回关外!”

杨嗣昌还想再说什么,却被我一个眼神制止了。“此事朕意已决,无需再议。”

我顿了顿,继续说道:“毕尚书,朕命你三日之内,拿出一份详细的财政收支清单,把所有的开支、收入都列清楚,尤其是官员的俸禄、军饷等大额开支,不得有任何遗漏。”

“臣遵旨!”毕自严躬身领旨。

“杨尚书,朕命你整顿京营,清查空饷,将实际兵力核实清楚,挑选精壮士兵进行训练,务必在三个月之内,让京营具备基本的战斗力。”

“臣遵旨!”杨嗣昌不敢怠慢,连忙领旨。

安排完这些,我心里稍微松了一口气。虽然这些只是权宜之计,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至少能稳住局面,为我争取时间。

“好了,今日早朝就到这里,诸位卿家都退下吧,各司其职,不得有误。”我摆了摆手,语气里带着几分疲惫。

大臣们纷纷躬身行礼,退出了太和殿。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我心里忍不住自嘲:苏越啊苏越,你这哪是当皇帝,简直是在给大明收拾烂摊子。七万三千两白银,要军饷,要整顿军队,还要应对后金,顺带查清袁崇焕的一堆疑点,这简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王承恩见大臣们都退下了,小心翼翼地走到我面前:“陛下,您要不要回后宫歇息片刻?”

我摇了摇头,站起身,走到太和殿的窗边,望着外面依旧阴沉的天空。殿外的枯树枝桠在风中摇曳,投下斑驳的黑影,像极了那些盘踞在大明朝堂上的蛀虫。“王承恩,你说,这大明还有救吗?”

王承恩愣了一下,连忙跪倒在地:“陛下乃真龙天子,天命所归,一定能挽救大明于水火之中,重振大明雄风!”

我看着他忠心耿耿的模样,心里一阵感慨。这王承恩,虽然是个太监,却比那些大臣们靠谱多了。

“但愿如此吧。”我叹了口气,心里却暗暗下定决心。不管有多难,我都不能放弃。毕竟,我是崇祯,“崇祯”二字,就是重振大明的意思。前世996的苦都能吃,这一世,就算是刀山火海,我也得闯一闯!

“王承恩,”我转过身,语气坚定,“传朕旨意,即刻将袁崇焕打入诏狱,交由三法司会审,重点核查其行军路线、求入京城及满桂弹劾相关事宜,不得有任何隐瞒!另外,把辽东的密报和户部的所有文书都送到乾清宫,朕要亲自查看。还有,让沈贵妃把收集到的东林党官员动向,也一并呈上来!”

“奴才遵旨!”王承恩连忙领旨退下。

我独自一人站在太和殿里,龙袍在风中微微飘动。眼前的局面虽然艰难,但我已经找到了初步的方向。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查清大明的所有问题,然后一步步解决。查贪腐,充国库,整军队,抗外敌,查清袁崇焕案,清算东林党!虽然前路漫漫,充满荆棘,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改写历史,重振大明!

只是,一想到国库只有七万三千两白银,我就忍不住头疼。这钱,连塞牙缝都不够啊!看来,是时候给那些宗室亲王、江南士绅,还有东林党们“上上课”了。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大明的窟窿,还得让那些蛀虫们来填!我心里冷笑一声,一个大胆的计划在我脑海中逐渐成型……

上一章 第1章:魂穿崇祯,处置崇焕 穿越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3章:皇后侍寝,温情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