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穿越崇祯:重振大明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现代996社畜兼穿越 

第14章:亲军协同,初练战术

穿越崇祯:重振大明

第14章:亲军协同,初练战术

京郊校场被晨光染成金红色,一万亲军按兵种列成三大方阵,黑沉沉的枪口、明晃晃的枪尖与盾牌连成一片,杀气腾腾地铺展在旷野上。沈贵妃身着一身量身打造的玄色劲装,腰间束着玉带,长发高束,露出纤细却挺拔的身姿,跟在我身后,眼神里满是好奇与郑重。

“今天是咱们亲军第一次多兵种协同演练,你可得好好看着,往后军中事务,你要帮朕多分担。”我拍了拍她的肩膀,手里的竹条轻轻敲击着掌心,“记住,近代军队打仗,靠的不是匹夫之勇,是协同、是纪律、是战术配合!”

沈贵妃点头,目光紧紧盯着队列:“陛下放心,臣妾定会仔细观察,记下每一个细节。”

我翻身上马,沈贵妃也利落地上了另一匹枣红马,两人并驾齐驱来到高台上。王承恩早已按我的吩咐,带了二十名太监,手里拿着锣鼓、铜锣,还有几面仿制的敌军旗帜,守在演练场边缘。

“都听好了!”我举起竹条,声音洪亮如钟,“今日演练科目:火枪兵三段击掩护,长枪兵防冲锋,刀盾兵袭扰侧击!王承恩,带太监们模拟战场环境,敲锣打鼓、挥舞旗帜,动静越大越好!”

“奴才遵旨!”王承恩一声令下,锣鼓声瞬间炸响,铜锣“哐哐”、战鼓“咚咚”,还有太监们挥舞着旗帜来回奔跑,模拟敌军冲锋的阵型,原本肃静的校场瞬间变得嘈杂混乱,颇有几分战场的紧张感。

我满意地点了点头,心里自嘲:这办法还是前世看古装剧学来的,没想到还真能派上用场。没有扩音器,只能靠锣鼓造势,让士兵们提前适应战场的混乱环境,省得真到了战场上,被枪炮声吓得腿软。

“沈至绪,下令!”

沈至绪拔出腰间佩刀,高声喊道:“火枪兵列阵!三段击准备!长枪兵两翼展开,形成防御屏障!刀盾兵隐蔽待命!”

五千名火枪兵迅速分成三排,前排跪地、中排半蹲、后排站立,黑洞洞的枪口对准前方预设的“敌军”方向;三千名长枪兵快速向两侧移动,形成一道弧形防线,将火枪兵护在中间,枪尖斜指天际,组成密集的枪林;两千名刀盾兵则弯腰弓背,躲在长枪兵身后,只露出半个脑袋,眼神警惕地盯着前方。

“第一段射击!”

前排火枪兵扣动扳机,“砰砰砰”的枪声整齐划一,硝烟瞬间弥漫开来,像一团灰色的云雾笼罩在队列前方。铅弹呼啸着飞向远处的稻草人靶子,不少靶子被打得木屑飞溅。

“第一段退至后排装填!第二段射击!”

中排士兵立刻开火,枪声此起彼伏,没有丝毫停顿。与此同时,王承恩带领的太监们呐喊着冲了过来,锣鼓声敲得更急,旗帜挥舞得如同狂风骤雨。

沈贵妃眉头微蹙:“陛下,这样的枪声和混乱,士兵们会不会分心?”

“就是要让他们在混乱中保持镇定!”我指着队列,“你看,前排装填的士兵没有抬头看太监,后排射击的士兵眼神依旧盯着靶子,这就是纪律!”

说话间,第三排士兵也完成了射击,而前排士兵已经装填完毕,重新上前补位,三段击的节奏紧凑而有序。但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前排一名士兵过于紧张,装填火药时手一抖,火药洒了一地,慌乱中竟忘了关闭火门,火星溅到火药上,“呼”地一声燃起一团小火苗。

那士兵吓得脸色惨白,下意识地想往后退。我眼神一凛,翻身下马快步冲了过去,手中竹条“啪”地抽在他肩头,厉声喊道:“不许动!按规程灭火!旁边的人继续射击,不许乱了阵型!”

竹条力道不重却足够醒目,那士兵浑身一震,瞬间回过神来,连忙按训练时的规程,抓起脚边的沙土往火苗上撒。旁边的士兵们仿佛没看到这一幕,依旧按指令射击、装填,手指稳定地操作着鲁密铳,没有一人分心张望,阵型始终保持完整。

沈至绪也反应迅速,立刻派亲兵冲上去协助灭火,将那名士兵拉到队列后方处置。我站在队列前,竹条指着众人:“记住!战场之上,意外是常态!慌则乱,乱则死!一人出错,全队坚守,这才是亲军该有的样子!”

士兵们齐声应道:“属下遵旨!”声音铿锵有力,没有丝毫动摇。

沈贵妃骑马赶到我身边,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陛下这一下又快又准,既稳住了士兵,又严明了纪律,臣妾受教了。”

“带兵就是带心,更要带纪律。”我翻身上马,“走,继续看演练。”

此时,“敌军”已经冲到近前,王承恩带领太监们挥舞着旗帜,冲到长枪兵的防御线前。

“长枪兵,稳住阵型!突刺!”沈至绪喊道。

三千名长枪兵齐声大喝,枪尖向前探出,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枪墙。太监们冲到枪尖前,只能绕着防线打转,根本无法突破。

“刀盾兵,出击!袭扰侧击!”

两千名刀盾兵立刻从长枪兵身后冲出,分成两队,像两把尖刀,从两侧迂回包抄,盾牌护住身体,手里的短刀挥舞着,砍向太监们的脚踝——模拟砍马脚的动作。

一时间,刀盾兵的呐喊声、盾牌的碰撞声、锣鼓声、枪声交织在一起,场面热闹非凡。但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刀盾兵冲得太急,与长枪兵的衔接出现了空隙,有几名太监趁机冲进了防线缺口,虽然只是模拟,但若是真的敌军,后果不堪设想。

“停!”我举起竹条,高声喊道。

锣鼓声戛然而止,士兵们立刻停下动作,整齐地站在原地,等待我的指令。太监们也气喘吁吁地退到一旁,脸上满是汗水。

我骑着马冲下高台,沈贵妃紧随其后。来到队列前,我用竹条指着刀盾兵和长枪兵之间的空隙:“你们看看!这是什么?是漏洞!是敌军的突破口!”

“刀盾兵出击时,长枪兵要适当收缩防线,掩护你们的侧翼;刀盾兵要与长枪兵保持五步距离,不能只顾着冲锋,忘了配合!”我竹条指着刀盾兵队长,“刚才是谁下令冲那么快的?”

刀盾兵队长连忙出列跪倒:“陛下,是属下!属下想尽快袭扰敌军,一时心急,忘了配合。”

“心急能打胜仗吗?”我竹条轻轻敲了敲他的肩膀,“战场上,任何一个漏洞都可能导致全军覆没!记住,协同作战,‘协同’二字是关键,不是各打各的!”

“属下知错!下次一定注意!”

我又转向长枪兵:“你们也有问题!看到刀盾兵出击,就要预判到可能出现的缺口,主动调整阵型,而不是站在原地不动!”

“属下遵旨!”长枪兵齐声应道。

沈贵妃在一旁补充道:“陛下说得对,臣妾刚才观察到,刀盾兵冲锋时,长枪兵的注意力都在正面‘敌军’身上,没有及时关注侧后方的配合,这才出现了漏洞。”

“说得好!”我赞许地看了她一眼,“看来你学得很快。”

我重新回到高台上,下令道:“重新演练!这次重点注意兵种衔接!王承恩,让太监们增加侧击,模拟敌军迂回包抄!”

锣鼓声再次响起,比刚才更加激烈。这一次,刀盾兵出击时放慢了速度,长枪兵适时收缩防线,掩护他们的侧翼;刀盾兵冲到“敌军”侧后方,用盾牌挡住模拟的攻击,同时挥舞短刀砍向“马脚”,动作有条不紊。

火枪兵的三段击依旧紧凑,枪声、硝烟、锣鼓声、呐喊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壮观的战斗图景。沈贵妃看得目不转睛,时不时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录着什么,偶尔还会转头问我:“陛下,长枪兵的防御阵型是不是可以再密集一些?这样能更好地挡住冲锋。”

“有道理。”我点了点头,立刻下令,“长枪兵收缩间距,枪尖对齐,形成密不透风的枪墙!”

沈至绪传达命令后,长枪兵们立刻调整阵型,间距缩小到半尺,枪尖密密麻麻地指向前方,像一片钢铁丛林。太监们冲过来,根本找不到任何突破口,只能在枪墙外打转。

“刀盾兵,趁势反击!”我大喊。

刀盾兵们立刻发起冲锋,盾牌开路,短刀劈砍,很快就“击溃”了一侧的太监队伍。另一侧的太监们见状,想要迂回包抄,却被火枪兵的三段击死死压制,铅弹落在他们周围的地面上,溅起一片片尘土,吓得他们连连后退。

演练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太阳升到头顶时,我才下令停止。士兵们虽然汗流浃背,军装湿透,却个个精神抖擞,眼神里满是兴奋与成就感。

“怎么样?看出点门道了吗?”我问沈贵妃。

沈贵妃收起小本子,语气坚定:“陛下,臣妾明白了。多兵种协同,关键在于‘联动’——火枪兵提供火力掩护,长枪兵守住防线,刀盾兵袭扰侧击,三者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且,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需要及时调整战术,不能墨守成规。”

“说得太对了!”我拍了拍手,“你比沈至绪还领悟得快。”

沈至绪在一旁笑道:“贵妃娘娘聪慧过人,属下佩服。”

我翻身下马,走到士兵中间,用竹条轻轻敲了敲一名火枪兵的肩膀:“刚才射击很稳,不错!”又转向一名长枪兵,“防线守得很好,没有让‘敌军’突破!”

士兵们看到我亲自夸奖,个个脸上露出喜色,连腰杆都挺得更直了。我心里自嘲:这帮士兵真是容易满足,一句夸奖就能让他们干劲十足,比前世那些需要画饼、涨工资才能调动积极性的员工好管多了。

“现在总结问题!”我站在队列前,声音严肃,“第一,火枪兵装填速度还能再快,刚才有几名士兵装填用了太多时间,影响了火力持续性;第二,长枪兵和刀盾兵的衔接虽然比第一次好,但还不够默契,需要多练;第三,刀盾兵砍马脚的动作不够精准,力度也不足,真到了战场上,砍不死马,反而会被马踩死!”

“接下来,针对这三个问题,加强训练!火枪兵上午练装填,下午练瞄准;长枪兵和刀盾兵一起练协同,重点练衔接和配合;另外,给刀盾兵准备一批假马,专门练砍马脚的技巧!”

“属下遵旨!”士兵们齐声应道,声音震得地面微微发麻。

我转头对沈贵妃道:“你今后就负责监督这些专项训练,有任何问题,随时向朕汇报。另外,你可以调阅军中训练记录,熟悉每一位军官的特点,方便今后调配。”

“臣妾遵旨!”沈贵妃躬身应道,眼神里满是干劲。

中午休息时,士兵们围着干粮和水囊狼吞虎咽,沈贵妃则陪着我巡视校场,一边走一边问:“陛下,臣妾有个疑问,咱们的亲军没有骑兵,若是遇到敌军的骑兵冲锋,光靠长枪兵和刀盾兵,能守住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叹了口气,竹条指了指远处的马厩,“不是不想养骑兵,是养不起啊!一匹战马就得几十两白银,还得喂精饲料,五千骑兵一年的开销顶得上两万步兵。现在国库刚靠贪官的赎罪款和盐税改革缓过劲来,得把钱花在刀刃上,先把步兵练强,等以后有钱了,再组建骑兵也不迟。”

沈贵妃点头:“陛下考虑周全,是臣妾欠虑了。”

“没关系,你能想到这个问题,说明你真的在用心。”我笑了笑,话锋一转,想起史书上对袁崇焕的吹捧,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吐槽,“说到打仗,你看袁崇焕每年拿朝廷好几百万军饷,练出的是什么兵?凭坚城,靠大炮,野战能力一塌糊涂,只会缩进乌龟壳里被动挨打,他们还吹他有多么高的军事才能。这战术简单得很,后世随便一个小孩都能想明白,也配叫高深谋略?”

沈贵妃愣了一下,随即认真倾听:“陛下是说蓟辽督师袁崇焕?听闻他宁远大捷,名声极盛。”

“名声盛都是吹出来的!”我嗤笑一声,竹条重重敲了敲路边的石碑,“宁远城是孙承宗打下的底子,城防固若金汤,他不过是捡了个现成的便宜,摆了十一门红夷大炮守着。后金骑兵再猛,也架不住炮弹轰,这根本不是他的本事。还有他那‘以辽人守辽土’的战略,也值得大书特书?辽东本就是辽人生存之地,让他们守家乡不是天经地义?难不成还调岭南人来冰天雪地里戍边?这不过是顺势而为,根本算不上什么远见卓识!”

“更可笑的是,他的兵离了城墙和大炮就没了底气,后金一攻城,全靠火炮轰、土石堵,连出城追击都不敢。”我越说越气,语速都快了几分,“林彪说过,不敢拼刺刀的军队不是合格的军队。咱们的亲军,既要练三段击的火力,也要练刀盾兵的近身搏杀、长枪兵的阵前突刺。将来上了战场,既要能凭工事御敌,更要敢拉开阵型打野战、拼刺刀,这才是能打胜仗的精锐,可不是关宁军那样的‘守城专业户’能比的!”

沈贵妃眼中闪过赞同的光,连忙提笔在小本子上快速记下:“陛下所言极是!臣妾明日就加练亲军的野战搏杀科目,让将士们既敢扛枪射击,也敢提刀冲锋,绝不当只会躲在工事里的懦夫!”

下午,专项训练正式开始。火枪兵们排成一排,反复练习装填、瞄准、射击的动作,沈至绪拿着鞭子在一旁监督,谁要是动作慢了、错了,就会被鞭子抽一下——当然,力道不大,主要是起到警示作用。长枪兵和刀盾兵则在一旁的空地上,反复练习衔接动作,长枪兵组成防线,刀盾兵从缝隙中冲出,袭扰后迅速退回,如此循环往复。

沈贵妃站在一旁,手里拿着小本子,时不时上前纠正士兵的动作:“刀盾兵,冲的时候要快,退的时候也要快,不能恋战!”“长枪兵,注意掩护刀盾兵的侧翼,别让‘敌军’有机可乘!”“砍马脚要精准,对准关节处发力,一刀致命!”

她的语气严肃,动作干练,完全没有了后宫妃嫔的柔美,倒像一位久经沙场的女将。我看着她的身影,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有这样一位既能在后宫陪伴,又能在军中辅佐的红颜知己,真是上天对我的眷顾。

傍晚时分,训练结束,士兵们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军营,脸上却满是充实的笑容。我和沈贵妃并肩走在夕阳下,校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

“今天累坏了吧?”我问。

沈贵妃摇摇头,眼里闪着光:“不累,臣妾觉得很有意义。看着亲军一点点变强,看着将士们个个斗志昂扬,臣妾心里也跟着激动。”

“那就好。”我笑了笑,心里忍不住自嘲:苏越啊苏越,你这皇帝当得真是越来越全能了,不仅要当训练教官、战术指导,还得当老师教贵妃打仗,顺带兼职吐槽历史名人。不过也好,亲军是朕的底牌,沈贵妃是朕最信任的人,把她教会了,朕也能轻松一些。

回到行宫,王承恩连忙上前禀报:“陛下,陈妃娘娘派人送来奏报,说江南盐商有几位还在拖延补缴欠税,地方官员似乎在暗中包庇。”

我脸色一沉,竹条重重地敲在桌子上:“这些盐商和官员,真是给脸不要脸!朕已经给了他们生路,还敢拖延?看来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他们是不会老实的!”

沈贵妃连忙道:“陛下息怒,要不要臣妾让东厂再收集一些证据,然后派亲军前往江南督导?”

“不用等了。”我眼神锐利如刀,“明天朕就下令,让沈至绪带五千亲军,前往江南!一是督导盐税改革,强制盐商缴清欠税;二是查处包庇盐商的地方官员,杀一儆百!”

“陛下,亲军刚进行完协同演练,还需要加强训练,现在派五千人去江南,会不会影响后续训练?”沈贵妃担忧地问。

“放心,剩下的五千人由你负责训练,正好检验一下你的带兵能力。”我看着她,语气郑重,“江南的事不能拖,盐税是国库的重要来源,必须尽快落实。等沈至绪回来,咱们再进行全员协同演练,到时候定能让亲军的战力再上一个台阶!”

沈贵妃眼神一凝,郑重应道:“臣妾定不辜负陛下信任,将剩余将士训练成精锐之师!”

上一章 第13章:后宫议事,分工初定 穿越崇祯:重振大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