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兵的“清除”,仿若一场无息蔓延的瘟疫,在幸存者之间扩散开来的不是哀伤,而是一种更为深沉、基于自我保护的冷漠与猜忌。团队任务非但未能凝聚人心,反倒将“他人即地狱”的念头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艺术楼天台那扇敞开的“生门”,从背后吹来的风都带着刺骨的寒意。
班级人数降至四十五人,空座位越来越多,教室愈发显得空旷,每次呼吸仿佛都带着回声。
李默老师的状态糟得吓人。他本就因卷入这场无妄之灾而心力交瘁,孙晓兵在他眼前以那种方式消失,更是给了他致命一击。作为老师,保护学生的本能与无力回天的现实剧烈冲突,几乎将他撕裂。他变得异常沉默,眼神时常失焦,仿佛灵魂的一部分也随着那些消失的学生一同被抹去了。
林晓敏锐地察觉到了李默的异常,这不仅是因为孙晓兵的死,更像是某种更深层次、被触动的创伤。
“李老师的状态不对,”午休时,林晓低声对苏雨晴和赵猛说,“上次任务,他破解‘意念之钥’时似乎就有些……过于投入。陈老师的诅咒似乎对他有某种特殊的影响。”
苏雨晴回想起李默老师偶尔看向陈老师空办公桌时那复杂的眼神,那不是单纯的恐惧或愤怒,似乎掺杂着别的什么。“你们还记得吗?陈老师去世的消息传来时,李老师他……好像并不像我们那样只是震惊,他有一种……像是‘果然如此’或者是‘终于来了’的感觉。”
赵猛挠头:“你们是说,李老师可能早就知道陈老师会……变成这样?”
“不一定知道会变成这样,”林晓眼神锐利,“但他可能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关于陈老师过去的事情。别忘了,他也是语文老师。”
新的倒计时在压抑的氛围中结束,APP界面此次变成了暗沉的赭石色,像干涸的血迹。
【第六次作业:溯源】
【任务:前往学校档案室(逸夫楼地下室),寻找并查阅编号为【CZ - 2009 - 07】的班级档案册。从中找出‘种子’与‘土壤’的关联证据。】
【时间:8小时。】
【要求:仅限李默老师一人执行。其他同学需在档案室外等候,不得入内,不得以任何方式协助。】
【失败惩罚(李默):记忆将归于混沌。】
【失败惩罚(其他):将随机抹除三人,作为干扰‘溯源’的代价。】
【备注:昔日的因,结成今日的果。园丁的困惑,往往源于忘记了自己也曾是一颗种子。——陈老师批注】
任务发布,一片哗然。
“只能李老师一个人去?”
“失败还要随机抹除我们三个?这太不公平了!”
“【CZ - 2009 - 07】?这是什么编号?”
“‘种子’与‘土壤’……是指陈老师和她教过的学生吗?”
李默老师看到任务内容的瞬间,脸色“唰”地一下变得惨白,拿着手机的手剧烈颤抖起来,几乎握不住。他的呼吸变得粗重,眼神中充满难以置信的恐惧和某种深切的痛苦。
“李老师?”苏雨晴担忧地唤道。
李默恍若未闻,只是死死盯着那句备注——“园丁的困惑,往往源于忘记了自己也曾是一颗种子。”他的嘴唇翕动着,喃喃自语:“她……她果然还记得……她找来了……”
“李老师,您知道这个任务指的是什么,对吗?”林晓走上前,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回避的力量,“【CZ - 2009 - 07】,是不是您当年所在的班级?”
李默猛地抬头看向林晓,眼神复杂,有挣扎,有羞愧,最终化为一片死寂的灰败。他颓然地点了点头,声音沙哑:“是……那是十年前,我高三所在的班级。陈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也是我的语文老师。”
众人皆惊!
原来李默老师,竟是陈静老师的学生!
“ ‘种子’与‘土壤’……”林晓追问,“指的是您和陈老师?”
李默痛苦地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不止是我。我们整个班级,可能都是‘土壤’。而‘种子’……是另一个同学。一个……因为我们的冷漠和陈老师的……某种疏忽,而最终毁掉的同学。”
他不再多言,挣脱学生们想要搀扶的手,步履踉跄地朝着逸夫楼走去。林晓、苏雨晴等人紧随其后,但遵照规则,停在档案室那扇沉重的、带着锈迹的铁门外。
档案室内光线昏暗,弥漫着纸张和灰尘特有的陈旧气味。李默凭借模糊的记忆和APP上最终提示的具体位置,在密集的档案架深处,找到那本落满灰尘的【CZ - 2009 - 07】班级档案册。
牛皮纸封面已经泛黄发脆,他颤抖着翻开,熟悉的班级合影映入眼帘。照片上,年轻的陈静老师站在中间,眼神严厉却带着一丝如今已看不到的光彩。她身旁,是青涩的、戴着眼镜、眼神有些游离的自己。他的目光,不由自主落在照片角落一个清秀但眉宇间带着郁色的男生身上——宋哲。
他快速翻动册子,里面有成绩单、活动记录、期末评语。当翻到一份泛黄的作文稿纸时,动作猛地顿住。
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署名:宋哲。
作文的内容并非空泛的豪言壮语,而是描绘了一个想要成为植物学家,在贫瘠土地上培育出能抵御风沙的种子的梦想,笔触细腻,充满一种孤独却坚定的力量。然而,在作文末尾,用红色的笔,赫然写着陈静老师那熟悉的、锐利的批注:
【立意偏颇,过于沉溺个人幻想,缺乏集体意识与时代担当。建议重写,端正思想。】
一个大大的、刺眼的“C”等第,像一道伤疤,刻在纸页上。
李默的心脏像是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了。他记得这篇作文,记得宋哲在看到评语时那瞬间黯淡下去的眼神,记得他默默收起作文本,此后变得更加沉默寡言。
他继续翻找,又找到几份宋哲的作业和试卷,上面或多或少都有陈静老师严厉的批评,指责他“不合群”、“思想消极”、“文风晦涩”。
然后,他找到一本班级日志的影印本。在其中一页,记录了一次班级投票,关于是否在即将到来的文艺汇演中采用宋哲创作的一个带有实验性质的剧本。投票结果,除了宋哲自己,只有寥寥几票赞成。日志旁,有陈静老师的补充笔迹:【多数同学认为该剧本基调灰暗,不利于集体荣誉,故否决。望宋哲同学能理解,融入集体。】
李默的手停住了,他看到日志最后,用极细的笔尖,几乎像是无意识划下的一行小字,那是陈静老师的字迹:【宋哲之才,如野草之籽,然土壤贫瘠,园丁亦失职乎?心有疑虑,然升学率重,规矩不可废。】
“土壤贫瘠……园丁失职……”李默喃喃念着这两个词,一股巨大的愧疚感几乎要将他淹没。他,以及班上的大多数同学,当年何尝不是那“贫瘠土壤”的一部分?他们习惯了陈老师的严厉,甚至暗自嘲笑宋哲的“古怪”,无形中成了压迫的帮凶。而陈老师,她在规则的框架内,或许有过瞬间的疑虑,但最终选择了她认为“正确”的、符合“规矩”的道路。
他继续翻找,终于在最底层,找到一封被折叠起来、字迹有些潦草的信件复印件,是宋哲的笔迹,没有抬头,没有落款,仿佛是一封未曾寄出的绝笔:
【……种子若不被期待,便只能在黑暗中腐烂。土壤若拒绝接纳,再坚韧的根须也无处伸展。你们要的光明、积极、团结,我给不了。我的世界只有这些无人能懂的色彩和声音。老师说文字有力量,可我的力量,在你们看来只是需要被修剪的枝桠。既然如此,就让这一切,归于寂静吧。】
信纸末端,有被水滴晕开的模糊痕迹。
李默记得,在那不久之后,宋哲就转学了,据说得了严重的抑郁症,后来音讯全无。这件事成了班级里一个被刻意遗忘的角落,也成了陈静老师教学生涯中一个不大不小的心结。他曾偶然听到陈老师与其他老师叹息,说对宋哲或许太过严厉。
“种子……土壤……”李默一切都明白了。陈老师化为“作业鬼”后,那偏执的、对“文字力量”和“正确性”的极致追求,那隐藏在残酷规则下,试图“修正”和“考验”学生的行为,其根源,或许就来自于十年前对宋哲事件的遗憾与自我怀疑!
她是在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弥补当年的“失职”?还是说,宋哲的悲剧,让她对教育的本质产生了扭曲的执念,认为只有通过极致的痛苦和规则的锤炼,才能逼出学生真正的潜力,避免下一个“种子”在“贫瘠土壤”中腐烂?
而自己,李默,作为当年那“贫瘠土壤”的一员,作为她曾经的学生,如今又以实习老师的身份回到这里,仿佛是一个轮回,一个来自过去的、活生生的提醒!所以她才会将他也卷入诅咒,所以她才会发布这个“溯源”的任务!她是要他记起来,要所有人体会她当年的困惑与挣扎!
就在李默理清头绪的瞬间,档案室内的温度骤然降低。阴影在墙角汇聚,一个模糊的、穿着灰色职业装的身影缓缓浮现——陈静老师的鬼魂。
她的脸依旧苍白冰冷,但这一次,李默没有感到纯粹的恐惧,他从那双空洞的眼眸深处,看到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沉重的悲伤,以及一种寻求答案的执拗。
她没有说话,只是伸出一只近乎透明的手,指向李默手中的那份宋哲的作文。
李默明白了。他深吸一口气,拿起旁边一支不知何时出现的、老式的蘸水笔,在那篇《我的理想》的末尾,陈静老师那条严厉的评语下方,用力地、一笔一划地写下:
【此评有失公允。种子无分对错,土壤当怀包容。昔日学生李默,谨以为鉴。】
当他落下最后一笔的瞬间,陈老师的鬼影微微晃动了一下,发出一声极轻极轻的、仿佛来自遥远过去的叹息。随即,她的身影如同雾气般缓缓消散。
档案室内的阴冷感也随之退去。
手机震动。
【第六次作业:溯源。完成。】
【关联证据已找到:‘种子’(宋哲)之悲剧,源于‘土壤’(集体冷漠与僵化规则)与‘园丁’(陈静)之失察。】
【批语:知来处,方明去处。望尔等谨记,莫使悲剧重演。】
没有惩罚,也没有奖励。但李默知道,一些东西已经不一样了。他不仅完成了一次任务,更直面了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理解了陈老师那扭曲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源于失败与遗憾的痛苦根源。
他步履沉重地走出档案室,门外的学生立刻围了上来。
“李老师,您没事吧?”
“里面发生了什么?”
李默看着眼前一张张年轻却饱经恐惧的脸庞,声音沙哑而疲惫:“我没事。任务完成了。”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林晓、苏雨晴,仿佛透过他们看到了十年前的自己和宋哲。
“同学们,”他缓缓说道,语气中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陈老师的诅咒,或许不仅仅是为了惩罚。它是在用最残酷的方式,逼我们面对一些我们一直在逃避的东西——语言的伤害,规则的冰冷,集体的暴力,还有……为人师者,为人学生者,应有的责任与包容。”
他抬起头,望向走廊窗外灰蒙蒙的天空。
“我们不仅要想着如何活下去,更要想着……如何打破这个由痛苦和遗憾构筑的循环。”
而打破循环的关键,或许就藏在陈老师那未竟的执念,以及那个名叫宋哲的、如同风中野草般消失的学生身上。
新的倒计时已经开始,但这一次,幸存者的眼中,除了恐惧,似乎多了一丝迷茫中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