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之战的硝烟渐渐弥漫至三界,战局的走向早已不是“阐截之争”那般简单,而是一场牵动天道格局的大洗牌。首当其冲的,便是阐教十二金仙——这些曾位列道教仙班、受元始天尊亲传的弟子,在战火与天道算计中,半数选择背离道教,转投西方教麾下,成了后世口中“道教叛徒”。而西方教的准提、接引二道人,借封神之战收拢众生信仰,功德圆满,终登圣人之位,与早已融合天道的鸿钧老祖心意相通,共同执掌三界秩序。
这场“道转佛”的变局中,数位大能的身份更迭,彻底改写了仙佛两界的版图。原截教通天教主座下大弟子多宝道人,在诛仙阵一战后被老子擒获,后转投西方,历经修行,最终化身“如来佛祖”,坐镇灵山雷音寺,成了佛教的执掌者;阐教慈航真人,心怀慈悲,见西方教有渡化众生之愿,遂弃道从佛,化为“观音菩萨”,手持净瓶杨柳,游走三界救苦救难;曾赠予李靖玲珑宝塔、助其约束哪吒的燃灯道人,本是阐教辈分极高的“定光仙”,后也归入西方,成了“燃灯古佛”,位列佛教三世佛之首;就连阐教的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也相继转投西方,化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与观音菩萨并称“三大士”,共同撑起佛教的门面。十二金仙中,类似的转变不在少数,道教的根基被撼动,西方佛教却借此崛起,成了与道教分庭抗礼的存在。
唯有一人例外——上古金乌残魂所化的陆压道人。他不属于阐截任何一教,亦不向西方教低头,行事随心所欲,却始终站在“护持天道秩序”的立场上。封神之战中,梅山七圣中的袁洪率六兄弟(梅山六怪)助商抗周,搅得周营鸡犬不宁。陆压道人奉天道之命出手,以“钉头七箭书”之术,接连斩杀梅山六怪,断了袁洪的左膀右臂。此举不仅让袁洪背负了“兄弟尽丧”的血海深仇,更让他被强行卷入封神因果——他本想自在随心,却因六兄弟之死,不得不与姜子牙死战到底。最终,袁洪虽有八九玄功护身,却难敌姜子牙手中的“斩仙飞刀”,被一刀斩落头颅。死后魂魄无所归依,被天道封为“四废星”,困于天庭星宿之中,终生不得自由,成了封神之战中最悲情的“反抗者”。
待封神之战落幕,姜子牙手持封神榜,立于岐山之上,开始册封三界神位。从雷部正神到星宿功曹,从三山五岳到江河湖海,一个个神位尘埃落定,最后只剩下天庭最高的“玉皇大帝”之位,虚悬未封。姜子牙望着空荡荡的神位,心中虽有考量,却也需遵循天道意愿,便当众问道:“此玉皇大帝之位,谁可胜任?”
话音刚落,人群中突然走出一人,身着道袍,面容温和,却是鸿钧老祖座下的记名弟子张百忍。他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说道:“贫道愿往,执掌天庭,护佑三界。”此言一出,众人皆惊——张百忍虽为鸿钧弟子,却素来低调,修为与功绩皆不及在场的阐截大能,如今竟直接开口抢位,未免太过“不要脸”。
姜子牙心中更是愕然,他本想等天道示意,或由众仙推举,方才说出心中人选,此刻张百忍突然插话,显然是得了鸿钧老祖的默许。他虽有不满,却也知晓天道难违,只能压下心中波澜,淡淡说了一句客套话:“道友既有此心,且合天道之意,便由道友执掌天庭吧。”
就这样,张百忍不费吹灰之力,抢了本可能属于他人的机缘,坐上了玉皇大帝的宝座,统领三界众神。而姜子牙,虽为封神大业耗尽心血,最终却未得一官半职,只得了“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虚名,成了游离于神佛体系之外的“散仙”。
这场封神终局,看似是“论功行赏”,实则是天道与鸿钧老祖布下的最后一局棋——道转佛,平衡仙佛势力;封袁洪为星,警示不服管教者;推张百忍为帝,巩固天道对天庭的掌控。众生皆为棋子,就连姜子牙这般“封神之人”,也难逃被算计的命运,唯有天道,依旧冷漠地俯瞰着三界,维持着它所谓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