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岂不繇时命,万事忧愁感双鬓。兄弟三人我衰病,齿牙落尽谁能信。
畴昔文章倾万乘,道傍争欲知名姓。中年读《易》甘肥遁,归来拟展云山兴。
赤城黄海东南胜,故园烽火忧三径。京江战骨无人问,愁吟独向南楼凭。
风尘咫尺何时定。故人往日燔妻子,我因亲在何敢死。
憔悴而今困于此,欲往从之愧青史 。
――吴伟业
我想着,总会有风光的年少跌进漂泊无定的晚秋。而此时的吴伟业,在江南的景色里懊悔不已,也许屈节仕清,一直是他认为"误尽平生"的憾事,如果你仔细翻看,他在诗文中多有表露,竟觉这番话说来,让人无限唏嘘。
进退维谷――形容此时的吴伟业再恰当不过了,当局的威胁和逼迫,旧朝的恩情,江南所有文人的目光,让他陷入不可自拔的僵局。
然而,就在他复出之说甚嚣尘上的时候,同为出来参加乡试的“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致书规劝:
不可出者有三,而当世不必学士之出者有二。
侯方域认为他蒙崇祯皇帝重恩,举科名第一,这是第一不可出,短短数年吴伟业就被崇祯提升为大臣,这是第二不可出,第三侯朝宗认为吴伟业再次出山官位清望都会有所损失,这是三不可出。
此时此刻的侯方域用自己的悔恨来规劝吴伟业,其用心良苦之处,百年之后我读亦是觉得难过。
吴伟业也复书慷慨激昂表示:“必不负良友”。可是,他做不到,他是孝子,父母双亲的眼泪,妻儿的窘迫,他做不到为了成全自己的而弃全家于不顾。
侯方域后来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悔恨不已,年仅三十七岁就去世了,他在《壮悔堂记》自言:壮果能悔,其尚愈诸,犹但恐余之不能悔也?
选择了入朝为官后的吴伟业每天过着自责不休的日子,而此时好友去世的消息传到北京城,他是一腔悲愤更无人诉说,只悔恨写道:“生死总负候羸诺,欲滴椒浆泪满樽”。
温文在听我讲到这里,竟来了兴趣,他说道:“中国文人的这种气节已逐渐淡漠,这就好像如今信佛信上帝的人已远不及从前虔诚一样的。”
我示意他小点声:“不要乱讲,那些有信仰的人,我最敬重了。”
温文放下书问道:“你知道吴清源么?”
“昭和棋圣?”
温文看了我一眼笑道:“也不枉费语文老师天天夸你,知道的确实是不少。不错,吴清源一辈子就是痴在棋上了。可是他的几次易国籍,你怎么说?”
这些事情我多少知道点,吴清源除了棋下的好,估计其他是真正糊涂来过的,不然怎么就不明白什么时候得了“汉奸”的称号。
我把我的疑问说给了刚认识一位诗友名唤季玄,他在我眼里是很传统的君子风范,他没想到我会关心起吴清源,愕然之外依旧很高兴地说道:
“吴的棋艺令人赞叹。对围棋的精神令人神往。他的选择我完全可以理解,并且在同样的环境下,不敢保证自己不做出同样的选择。 “”
但我依然认为他的这些事情是不妥的,或者说是错的。汉奸与否,只是个名词定义范畴,并不想追究字眼。
理性而人性地分析,他的选择,有许多无功无过乃至功大于过的理由。
但社会意识看的是大趋势。是大加大减中的相对平衡。所以才会有貌似愚忠愚孝的教化故事。这就是过方能及,矫枉必须过正。
“吴清源在围棋上的境界和造诣是必然肯定的。但在特殊时期对待国家民族的态度上,是需要否定的。
以往者观。一味强调个体、环境的特殊性。就是对历史中那些未能发声的灵魂最大的残忍。
以来者观。人性的求生和利己天生为道德打着折扣。假设吴是求上不得而得其中,那么某些打着“客观分析”的人们去实践恐要得下了。”
我把季玄的话复述给温文听,他竟十分赞同,还笑着说:“此君可做良师益友,阿药从哪里捡来的宝?”
“一起学诗词的朋友。”我拿来作业准备结束这个话题,温文看我不肯说下去,便也不再相问。思绪飘忽不定,潘多拉的盒子里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