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书生骨相
本书标签: 轻小说 

同光诗人二

书生骨相

  九日独登清凉山

  科头直上翠微亭,吴甸诸峯向我青。新霁云归江浦暗,晓峰浪入石头腥。忍饥方朔非真隐,避地梁鸿自客星。意气频年收拾尽,登高何事叩苍冥。

  ――郑孝胥

  郑孝胥有记日记的习惯,每有所思所想尽付笔下,而这首诗也有记录在案。据《郑孝胥日记》,重九日,“早晴,忽有登高之兴。粥后,步至草堂,视河水已没堤,秃柳离立,半浸水中。归,跨驴至龙蟠里,子朋已出,遂独登翠微亭。东北风甚峭,坐顷之乃下,步返,吟一律。”即此诗。

  因为他的很多诗都是重九登高所作,曾自嘲说:他日你们可称呼我为郑重九的。

  翠微亭是好地方,诗词里亦是常见,而描写这样常见的景物又不与前人相同,才是见功底的事情,显然郑孝胥此诗气魄足压唐人诗半头,非谬赞也。

  程颐自洛阳寄来《海藏楼集》,虽是繁体字的,我看着倒也应心。

  说到登高诗,程颐对我说道:“每个诗人都喜欢有自己的独特题材,希望能为他人所不经道者,如渊明之菊、太白之酒,皆陶李家中物,他人不得染指。若海藏之禁脔,则重九与听雨是也。”

  我听着有趣,回道:“我也看出来了,这首诗与别人的重九诗境界完全不一样,非是思乡,只是自己一番叹息。”

  而后,程颐知道我在整理同光诗人的资料嘱咐道:你在以后的读诗过程中,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学那些所谓的名家讲坛,把视野缩小,无视普遍性,突出个体特称,就成了新发现。一种白马非马的诡辩感觉。他们有发现么,有的,但是误导也是有的。最好把旧的词论和资料看完,就会对大部分噱头和实质有辨别能力。

  程颐的专业课知识是全校第一,有些见地连他的导师也很佩服,我对他的话多是言听计从的。

  “我觉得此时此刻的郑孝胥内心是很纠结的。”

  “说说看,为什么这么觉得?”程颐笑道。

  “整首诗,典故用了好几个,有东方朔,有梁鸿,也有严子陵。不管是真隐士还是假隐士,都出现了。他可能就是在想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真隐?或者以隐招仕?”我试着分析道。

  “不错,有进步了,鉴赏能力强了许多。”程颐夸赞一番,又说道:“以他后来的行径定论,自然是后者居多,此时就是真有隐心,也是失败者的灰颓而已。”

  我想无论是写诗还是做人,正确的出发都是走出狭隘的自我保护,不要被心底里的懦弱和个人利益所蛊惑,那里面的路不会是长久的。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迫切的梦想里,希望到达自己所期待的模样。是的,郑孝胥也一样,他总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无限期盼。终于应了那句聪明人反被聪明误的老话,于是,我们在史书里看到的是他千回百转的投敌思复清的晚年。

  推开历史的大门,同时涌现的是一如魏晋名士风流的诗人和七十岁带着溥仪去长春的卖国贼。那是在迷惘的年代,他的有些思想,总会被各种舆论声音压抑着,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而他的行为却恰恰反应了遗老诗人当中,那一代人内心焦灼和痛苦的。

  帝国时代的到来,国破山河在的悲壮,是不可名状的痛楚。

上一章 同光诗人一 书生骨相最新章节 下一章 同光诗人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