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朝堂上,梁帝怒不可遏地看着元彻送来的奏报,这大魏未免欺人太甚,这是完全不把他们大梁当回事啊。一纸国书送来,便要求他将大梁太子,未来的大梁皇帝送往长安为质,否则便攻入建康城,直取大梁国都,这口气也未免太大,不怕咽死自己吗?
“诸位爱卿,对于大魏那边的要求有很看法”,哪怕梁帝再不愿意也得遵从实际情况,大魏比大梁强,更何况这件事是大梁理亏,要是他今日不给个说法的话,这天下人都不知要怎么议论他这个意图挑起战乱的皇帝。
梁帝的心思,萧策自然明白,正因为明白他反而不好多说什么,他的父皇对自己够好的了。没有直接将自己交出去平息战乱已经是他的极限,其他的只怕是再也做不了的。大魏与大梁之间实力悬殊,真要打起来的话大梁是要吃大亏的,否则他们为何要挑拨燕北反叛大魏,还不是为了一点点削弱大魏的实力,进而为大梁一统天下做准备。可惜,燕洵的表现太让他们失望,到现在也没有让整个大魏乱起来,反而被大魏压制住,龟缩一隅,更是连累了他们大梁平白无故遭了秧。
这对于其他人也不都是坏事,例如洛王萧洛而言就是好事。前不久萧策将萧玉送给燕洵的时候便废了他一条臂膀,所以今日他必须从萧策身上讨回来才行。这次元彻来的这么快,不就是因为萧洛与元淳勾结的结果,在边境大开方便之门,这才让元彻的攻势看起来虎视眈眈,也是因为如此梁帝也无法继续偏帮萧策这个纨绔太子,萧洛才有机会登上太子之位。
在萧洛的示意下,一名大梁官吏站出喊着:“启奏陛下,此战开不得,依微臣看莫不过暂避锋芒,遣送太子前往长安为上。大魏师出有名,反观我大梁则是投鼠忌器啊,更何况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大魏攻伐大梁,全军上下莫不怯战,还望陛下三思”。
“不可陛下,太子乃是国之根本,岂可为质,不若遣其他皇子为质,也算是平息了大魏的怒火”,这时萧策那边也有人站出来帮腔,以免真的被萧洛得了手。
除了他们以外,前前后后又有了十几个官吏进言,唯恐自家主子看不到他们的努力一样。这大梁朝堂各执一词,当真是热闹非常。
听着这些人的话,梁帝头疼的很,一点有用的意见都没有,就知道屈服,他这是养了一群酒囊饭袋啊。扶着这鎏金的龙椅,梁帝望着萧洛询问:“这件事洛儿怎么看,你是长子,这是家事也是国事,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说是这么说,萧洛哪里不明白这是梁帝在逼他表态保住萧策,可惜这一次他做不得好儿子了,因为他的妹妹才被送出去,这口气他咽不下。恭敬地朝着梁帝行礼,萧洛直言道:“儿臣愿往长安为质,只是大魏点名了是大梁太子才行,可惜儿臣不是。所以这件事不是儿臣不愿意为了父皇分忧,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听着萧洛的话,梁帝的脸色愈发难看,这个忤逆子是在逼他做选择啊。若想保住萧策的话,就必须改立萧洛为太子,若是不愿意封萧洛为太子的话,萧策就必须前往大魏为质,只怕也是九死一生。这两个选择梁帝都不愿意,可他也明白自己再无其他选择,因为萧洛所言非虚,大魏惹不起啊。
不忍梁帝被人继续威逼,萧策再也不能装死,只能主动站出来发言:“儿臣愿往大魏为质,确保大魏与大梁之间再无战事。只是国储之位乃一国根本,还望有些人不要心存幻想,本宫是大梁太子,也是未来的梁帝,护卫大梁一方平安责无旁贷”。
其实萧策又何尝愿意前往大魏为质,可他也别无选择,这次萧洛背靠大魏凭空发难,大梁是顶不住的。开战自然可以,可绝不是今日,现在的大魏虽然吏治腐败,可国力仍在大梁之上,他们惹不起。只有当大魏全面内乱之时才是他们进取中原之日,其他的想都不要想。
既然萧策都这样说,梁帝也不得不在朝堂上宣布他的决议,更是以此稳住萧策的太子之位。因为萧策是为了确保大魏与大梁和平去的长安,这般大功无人可以撼动,这以后的皇位必须是萧策的才行,这也是梁帝最大的偏心。因此,梁帝也做出选择,决议派人与元彻交涉,送大梁太子萧策前往长安为质,以保天下太平。
这个结果萧洛很满意,因为他不会让萧策好过的,敢动他妹妹,反了。这一次他一定会和元淳好好打招呼,在长安一定要招呼好萧策,让这个备受宠爱的大梁太子做一回真太子。
看着萧洛眼角间毫不掩饰的笑意,萧策也染上一些笑意,他这次出使大魏一定要想办法将大魏的朝堂搅浑,彻底剪去与萧洛勾结的势力,以此来回报他的好兄长。再加上楚乔此刻身在长安,他也可以借机去看看自己爱慕的女人,也不算是太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