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下诏,后宫嫔妃的家人,不得担任宰执。
同时,免去张尧佐三司使之职,改封宣徽南院使、淮康节度使、景灵宫使和群牧制置使。
这些官职,都是地位尊崇却无实际政治权利的职务。
尽管如此,但是一下封了四使,这皇恩还是太浩荡了,台谏官们纷纷上疏反对。
与张尧佐同日受封的御史中丞王举正,上殿告谢的同时便向仁宗进言,收回张尧佐其他三使,只留一个职位。
知谏院包拯也接连上疏,他不但将张尧佐称为“清朝之污秽,白昼之魑魅”,而且指出这件事是张贵妃在仁宗面前吹了枕头风,而执政大臣们谄媚逢迎,巴结张尧佐。
后宫与朝臣勾结,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仁宗将这些奏折都留下,却不作批复。
王举正见仁宗对台谏的奏疏迟迟不作回应,就带领台谏们集体抗议。仁宗大怒,命今宰相对台谏官们实行口头警告。
一时间,君臣僵持不下。
这时候,张尧佐大概也意识到众怒难犯,主动上书请辞最尊荣的宣徽南院和景灵宫二使,仁宗也乐得顺水推舟。
一场台谏风波暂时平息。
05:风波再起
没想到过了一年之后,仁宗又突然通过二府颁布诏书,任命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判河南府。
《曲洧旧闻》中说,一天仁宗上朝,温城送至殿门口,抚摸着仁宗的后背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仁宗说:“放心,放心。”
还说包拯为了进谏慷慨陈词,喷了仁宗一脸唾沫。
进谏是真的,不过细节有差别,皇佑三年的御史中丞是王举正,而不是包拯。
王举正又带领谏官们上书,反对张尧佐任宣徽南院使。谏官们只是怕张尧佐这个庸才权力过大,给朝堂安定造成威胁。
最后经过商议采用了折中的法子,仁宗下了一道诏令,说今后如果再给张尧佐升迁,就让谏官们以此为依据,阻止任命状通过。
本来事情就要平息,谁知道谏官中有一个唐介,脾气比王举正还要犟。
谏官们觉得张尧佐只是放外任,对朝堂构不成大危害。唐介却说宣徽使仅次于宰执,不计内外。
仁宗跟他解释说任命是宰执们下达的,因为按朝廷的制度,人事任免文件需要宰相副署,中书签发。所以,一道诏书是由皇帝和宰相们共同签发的。
于是,唐介和众台谏官一起,弹劾宰相文彦博。唐介上疏“盖彦博奸谋迎合,显用尧佐,阴结贵妃,外陷陛下有私于后宫之名,内实自为谋身之计。”
仁宗看了唐介的奏章大怒,竟然将他心爱的贵妃也牵扯到了朝堂纷争之中。
当即以“对上失礼”之罪,把唐介贬到了广东英州,任英州通判。
同时,宰相文彦博被罢免,贬到许州任知府。
大概谁也没有想到,一场针对外戚的弹劾,却最终导致宰相被贬。
而这件事情的导火索张尧佐,随即就赴河南上任了。
张尧佐果然是个庸才,连民事诉讼都处理不了,只能向西京留守司御史台吴育请教。
每当有诉讼案件的时候,吴育便帮张尧佐分析法理,辨明曲直,并拟好判决书,张尧佐只是根据他的判决下个命令而已。
皇佑六年(1054年)正月。京城大寒又加大疫,许多老百姓都被冻死、病死。
仁宗的宠妃妼晗也不幸染上了瘟疫,于正月初八病逝,享年31岁。(遵从史书哦)
仁宗悲痛不已,不顾朝臣们的反对,下诏追封张氏为皇后,赐谥号温成。
曹皇后还健在,却要追封另一个妃子为后,以皇后的规格治丧,是不和当时理法的。
同时仁宗又下令“禁京城乐一月”。
仁宗还为温成立庙于城南,这也是不合规矩的。
台谏们一再上书反对,无奈仁宗心意已决,执意如此。
纵观温城的一生,不禁令人感叹。
“三千宠爱在一身”,仁宗为了她,多次破了朝廷规矩,甚制不惜罢免宰相。
作为女人,温成是成功的,能让一个皇帝爱她一生的女人,着实了不起。但作为皇妃,温成却德行有失,把自己的私欲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怎么都不能算是一个好的妃子。
历史上,仁宗算是一位明君,但是在温成这件事上,却称不上圣明。
如果不是温成早逝,会不会取代曹皇后当上六宫之主呢?
如果温成如曹皇后一般为国为民,历史会不会就此改写呢?
正文开启
详情见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