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对三国文化很喜欢。在文学界最有名的当属陈寿的《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很多同学一般集中在正史和演义中的误区中,应该是说两者皆不可偏执一端。有的同学疑惑了,难道正史也是吗?
同学犯得错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在正史与演义不分。因为三国演义虽说是一本小说但是却尊重了正史的结局,所以守荆州的是关羽而不是在小说里略有神话的赵云。因为不可能偏离正史的轨迹,并且一些取材于《三国志》。或者说即使再尊刘贬曹,还是尊重了曹操雄才大略,英雄一面。包括三分结果没有归汉,而是归晋。
所以出现了在演义正史混淆。
第二种是因为在演义中谈历史。这个就是很多同学这么做的。有些同学可能没看过三国志,但是只是略有耳闻。但是非得刻意对自己的认知来纠正别人的错误。但是༒我现在问问卫温,刘巴他们在在三国志里表现如何?很多同学会答不上来。但是我要说有没有三英战吕布,有没有舌战群儒。你会很快地回答没有。因为三国志的普及程度远远不如三国演义,而我看三国志也不过看几个比较著名的人物传记。即使如此,我们一不能抹杀三国志在历史上的地位。二不能完全否定三国演义。很多同学喜欢用演义去质疑演义。关键这不是小说吗?我感觉怪怪的。就像我说我是坏蛋,你们非得强调我是坏蛋。
在那个乱世生活的作者知道这种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把强烈的外在情感转化为追慕大汉刘氏宗族统治的汉族繁荣富强,以此达到弥补自己精神上的痛苦和失落。根据正史记载《三国演义》的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但是在元朝汉人被分为两等:一是汉人,二是南人。而这两等是处在最下等的。所以当渴望无法实现时,作者把自己的愿望丶诉求以及精神寄托在在自己的小说是很合情合理的。而且为了符合当时广大读者的要求。所以在写《三国演义》的情感取向必定要契合当时的读者阅读情感。
那问我更喜欢谁呢,当然是三国演义了,我们应该是保持一颗鉴赏的心,去观赏他。此书,它的权谋为政治家所青睐,它的韬略为兵家所仰慕,它的传奇故事被老百姓津津乐道。正义之人,据守其间大义,邪恶之人,偏爱其间狞恶;高尚之人,膜拜其间高洁,奸佞之人,流连其间诡谲。每个故事,都有合情合理的铺陈,每个人物,都有鲜活灵动的个性。金戈铁马的乱世,“兴灭继绝,更替迭代”的奥义,尽在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小说里,使得多少才人大家、名士英雄流连忘返,折腰慨叹。但是前提是尊重历史。
。《三国演义》的名字很率性地告诉我们,它,只是一本以短短96年历史为蓝本的小说,但它的成就却远高于《庄》、《骚》、《史记》这些“经”书和“典”籍。所以,也只有它,才堪称“经典”。有个思想家说过,所谓经典,就是我们过去在读,现在在读,而且能常读常新的东西。上面那个年代的一拨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学时喜欢收集三国演义的卡片任务,上初中时偷着读英语书下的《三国演义》原版,上技校时旷课去玩三国题材的电子游戏,为了在宿舍里的卧谈会上不至于被晾,我们拿出了皓首穷经的狠劲儿去钻研原著,我们对于“三英战吕布”的热忱远高于对三氯乙烯跟某化学药品的反应。诸位贬斥我没有文化的时候,请允许我说一句话:对于三国,我略懂。
文学作品终究是文学作品,即使我再热爱他,只是文学作品。
但是,三国志更不能成为我们绝对的东西。因为只要是人写的史书一定会掺杂着主观感受,当然了我也是十分主观的人了,陈寿在三国志也很难做到客观。受到政治局限,和个人立场。导致其中很多人物值得商榷。毕竟史书只能当做第二手史料。比如说姜维只被评为粗有文武,穷兵黩武。像如果说关羽张飞本身是缺点。但关羽的传记,魏延的传记对他们的缺点反而用大量笔墨描写,尤其是魏延与杨议的明争暗斗做的格外详细。对于张飞之死的原因模棱两可。这可以拿到后面单独说。等等等。到了魏国的人物对于缺点只口不提。何况说起陈寿,他的父亲曾经在诸葛亮手下为官,因为马谡街亭的事,受到牵连。被判髡刑。从此忧愤而死。并且陈寿的老师就是那个谯周,对投降派的谯周。并且陈寿在蜀汉这里的仕途不顺,在晋却官运亨通。而且蜀汉和晋对线的人物,尽量会降低优点,拔高缺点。
《三国志》对汉魏关系有所隐讳,但措词微而不诬,并于别处透露出来一些真实情况。如建安元年(196)汉献帝迁都许昌,本是曹操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臣之举。陈寿在这里不用明文写曹操的政治企图,这是隐讳。但写迁都而不称天子,却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这就是微词了。
另外,他在《荀彧传》、《董昭传》和《周瑜鲁肃吕蒙传》中都揭露了当时的真实情况。陈寿对蜀汉虽可能怀故国之情,却不隐讳刘备、诸葛亮的过失,记下了刘备以私怨杀张裕和诸葛亮错用马谡等事。
我们不是陈寿,不能以上帝视角去让别人怎么样,应该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楚。
很值得欣慰的是现在很多同学可以把正史小说分开了。但是却惹来了新一轮的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