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妙云鸢儿的意思是不用爷爷在大同出兵
徐妙云但是要让爷爷去大同走一圈再回来是吗?
朱棣怀里的徐知鸢点了点头
朱棣(中年)可不在大同出兵费这么大的劲去大同绕一圈儿干什么呀
朱棣(中年)鸢儿,嗯?
朱棣颠了颠自己怀里的小人儿
徐妙云殿下,现在北方正值寒冬大同又是重要的军事要塞
徐妙云如果李景隆得知殿下要出征大同
徐妙云李景隆若不想放弃大同的话他就必定会出兵援助
徐妙云出兵援助就需要李景隆的军队到达大同
徐妙云但如果李景隆的大军到达大同,我们绕回来不打李景隆不就白跑了嘛
徐妙云而且李景隆的部队里多为南方人,以此时北方寒冬的这种气候南军肯定是受不了的
徐妙云这么一折腾李景隆的军队就算不被扒层皮,也肯定得大伤元气
徐妙云这样不就为殿下多争取一份胜算嘛
朱棣(中年)好,那就带兵去大同跑一圈,扒他们一层皮
朱棣(中年)鸢儿可真是爷爷的紫薇星,有鸢儿在爷爷一定能成功
————————————————————
此后朱棣就对外宣称要远征大同
李景隆得知消息后果然对大同进行了援助
可就当李景隆的兵马赶着风雪到达大同时
朱棣早已折返回了北平
这也导致李景隆的军队在寒冬中白跑了一趟南军的士气遭到重创
被耍的李景隆气急败坏
于是在次年(1400年)4月
李景隆再次率50万大军从德州北伐,两军在白沟河展开了大战
可即便李景隆麾下有一位朱棣曾经的老部下,熟悉朱棣所有的作战思路和用兵套路李景隆也难逃大败
白沟河之战不仅让朝廷丢失了整整50万大军也丢了德州这座城池
白沟河战败后李景隆彻底崩溃,只能被迫南撤而济南城也成为了朝廷最后的防线
白沟河之战也是靖难之役的转折点
此战过后朱允炆的军队被迫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守,而朱棣的军队迅速以猛攻为主
胜利的天平也逐渐向朱棣一方倾斜
连连的站败让朱允炆彻底慌了神
朱允炆让李景隆归拢溃兵,死守济南城
济南城这个位置非常重要
如果朱棣打下了济南城就算攻不下南京也有了割据半壁江山的本钱,所以这次朱棣带着主力部队势在必得
可此时在济南城的李景隆什么都不顾了整日只知道在军营中喝酒发呆,对铁铉的劝诫置若罔闻
而当燕军兵临城下的消息传来时李景隆竟装醉逃避,趁着所有人没有注意的时候独自一人骑马逃出了城外
把济南城这个烫手的山芋直接丢给了铁铉、盛庸二人
无奈之下盛庸和铁铉也只能披上甲胄死守济南城
盛庸的确是个人才
从济南之战和东昌之战中可以看出朱棣打不过盛庸
济南之战使朱棣刚得的德州丢失
同时也让盛庸被封为了平燕将军,铁铉加兵部尚书衔
二人全权指挥平叛燕军之事
东昌之战南军将朱棣重重包围
张玉前来营救结果战死沙场,张玉儿子张辅也被南军俘虏
就连朱高煦也险些命丧东昌
东昌之战朱棣败的很彻底
张玉的阵亡不仅让朱棣心痛不已也让燕军全军锐气大减
朱棣强忍心中的悲痛下令让朱高煦和谭渊携三千金骑去突围南军的粮道断其后路
几人成功突围后,南军手中余量不足一个月
同时朱棣让朱能去传话,他们愿意用俘获的南军将士换张玉全尸和活着的张辅等一众燕军将士
铁铉一开始是不同意朱棣的要求
但在朱能的提醒下铁铉这才良心发现决定与盛庸一同商量
看着昔日好友阵亡的盛庸也是很难受,便同意了朱棣的条件
等到了约定之日朱棣亲自前去接应张辅等人和张玉的尸体
东昌一战击碎了朱棣往日的自信与坚韧
打的朱棣是一蹶不振,卧床不起,茶饭不思
而就在此时
贤内助徐妙云带着徐知鸢前来开导朱棣
朱棣(中年)本王输了
徐妙云哪又如何
徐妙云殿下今年几岁了,怎么还跟个小孩子一样
徐妙云父亲生前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
徐妙云当年王保保可是被称为天下奇男子的人,不也照样输了沈儿玉一战
徐妙云不但全军覆没,连亲妹妹都被虏走了
徐妙云可人家并没有自感堕落而是重振雄风,这才有了后来的岭北大捷
徐妙云自从八百府兵起事以来如今朝廷已经奈何不了殿下了
徐妙云东昌失利并不是失败,是我们成功的垫高石
被徐妙云点醒了的朱棣立刻去找了国师姚广孝
姚广孝殿下,可曾听闻当年西楚霸王破釜沉舟的事迹?
朱棣(中年)从小便闻,但这又与我何干?
朱棣(中年)先生但说无妨
姚广孝殿下,如今建文帝所有的精锐都在前线盛庸的账下
姚广孝应天已是座弱不禁风的空城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