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经典散文集
本书标签: 轻小说  刷任务  每日散文     

五十一、奇妙的通感

经典散文集

记得上高一那一年,语文课本里收录了一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被当作重点课文来学习。朱自清是现代杰出的作家,他的这篇《荷塘月色》更是写得极美,对于从小酷爱语文的我来说,自然是很认真地学习。就是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我认识了一种修辞手法,叫做通感,也叫移觉。

顾名思义,这种修辞手法就是把不同的感官相互沟通、交融,让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能够挪移转换,通过联想,让不同的感官相通。这是一个极为灵活和新奇的修辞手法,最大的优势便是能将所描绘的事物和景象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不齐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两处描写便是典型的让不同的感官相通了。作者先是将荷叶衬托着荷花比喻成刚出浴的美人,既然是美人,就意在表达好看,这是一种视觉效果,即便下面有微风吹过了,也该是摇曳多姿,同样是视觉。可送来的却是缕缕清香,从视觉转移到了嗅觉,紧接着,又让他感觉到像是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又进而转移到了听觉。

描写月光照出参差不齐的灌木丛影、稀疏的杨柳倩影,这同样是一种视觉效果。可接下来,光与影的和谐却成了旋律,好似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又从视觉转换到了听觉。可这样的转换并没有让读者看出有什么不妥,反而更加形象地展现出当时那片荷塘里的月色和那片月色下的荷塘。这种感官上的转移虽然也快,但不是突遭变故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出不同感官相同的效果。

很多年以后,我读了一首宋词,苏轼的《江城子·闻弹筝》,一篇散文一首古词,一个现代一个宋朝,却同样让我不同的感官相通起来。“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江城子”本身就是一个很神奇的词牌,有些词牌从韵律、格调、句式字数长短来看,只适合表达慷慨激昂的情绪或者温婉缠绵的意境,但“江城子”这一词牌不同,苏轼既用它描写过千古第一悼亡词,又用它表达过密州出猎的豪放。

从“十年生死两茫茫”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都十分的适宜,毫无任何不适感。而这首《江城子·闻弹筝》更是写出了一种轻快灵动中带着些许哀伤的感觉。

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关于这首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说这首词是苏轼在杭州做官时跟老友张先一同游西湖后所作,当时雨后初晴、晚霞明丽、湖光山色怡人,忽然听到一艘彩船上有琴声传来,只觉得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也有人说这首词是一首题图词,是词人面对一幅题为《闻琴》的山水画所做。这幅画颇有意思,名为《闻琴》,画中却不见有人在弹琴,也不见有琴。如果第二说法是真的,那么无论是这首词还是那幅画,都是妥妥地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琴声似乎跟整幅画面没有一点关系,看似跑题了,可恰恰正是因为有了下面的“人不见,数峰青”,才把已经跑远了的主题又紧紧地与画面联系到一处。整幅画上看不到琴,也没有弹琴的人,而作者却让你用眼睛听到了琴声,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写了半天琴声,看似与画面的风景已经没有关系了,但最后又回到了风景里,因为根本没有弹琴的人,根本找不到琴声的来源,找来找去,最后还是只能看到画里的风景。其实不管是一幅画也也好,一首词也好,图像和文字都是视觉的东西,可作者却偏偏通过这种视觉让读者达到了听觉的效果,以静态展现动态,不见琴、也不见弹琴的人,却琴声满满,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文学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文学创作也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在其他领域都不能够相通的各个感官,偏偏在这里就可以了!

作者简介:

吴琼,女,1986年生于吉林省蛟河市,毕业于牡丹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校期间与学友创办文学社,并出版报纸《镜泊学魂》,自2003年起开始在《蛟河市作文报》上发表散文、诗歌,吉林市诗词学会会员,现就职于蛟河市统计局

上一章 五十、百善孝为先 经典散文集最新章节 下一章 五十二、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