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廷烨当今官家成婚三载,妻妾成群,却至今无所出,赵允让也是妻妾成群,却已经有了十儿十女了,是以许多人明里暗里议论官家有隐疾,若是当初立了赵允让为储,便不会担忧子嗣的问题了
盛长桉顾二哥,这些话别人说说也就罢了,怎么你也跟着胡说了,官家尚且年幼,怎知日后没有子嗣,且赵允让如今也是汝州防御使,自可凭自己的本事,建功立业,若有真才实学,还怕没有出头之日吗
盛长枫四弟说的倒轻巧,这是皇位,又不是普通人家,抢田地铺子
顾廷烨(意识到自己失言了,收了话题)官家是先帝与大娘娘的嫡系子嗣,由他继承皇位,名正言顺,且官家已经登基,还有什么可议论的
盛长枫汝州防御使年长,且天资浑厚,外庄内宽,甚得人望,先帝接他入宫,当皇储培养,也是为国家社稷着想
庄学究长柏,你说呢
盛长柏(起身行礼回道)先生,学生以为应立嫡长,秦始皇废长子扶苏,立胡亥,导致秦朝二世而亡,纵观古今,多少朝代更替,都是因为废嫡立幼而起的祸端
盛长枫也不尽然,汉武帝就不是嫡长,但他即位之后,却能富国强兵,扫平匈奴,建立了不世功勋,可见,不立长子也不见得是件坏事
顾廷烨可景帝立刘彻为太子之前,也是先扶正了他的生母王美人为皇后,理法上是顺理成章,由此看来,刘彻登上皇位,也是立嫡
盛墨兰二叔别忘了,西晋惠帝,满朝皆知他愚笨,可为着嫡长,依旧立了他,这才有了后来贾南风专政,和八王之乱,若当初立了别的小皇子,也不至于落得退守江南呀
盛如兰如晋惠帝那样的傻子能有几个呀,难不成在四姐姐眼里,那所有的嫡出,全都是傻子了
盛墨兰嫡长子不是傻子,也不代表次子就不聪慧能干,唐太宗不是嫡长,照样开创了贞观盛世
顾廷烨次子荒唐误国的也不少,隋炀帝就是个例子,毁掉了大好的江山,众所周知
庄学究听了半天,为何郡主、小公爷和六姑娘不发一言
齐衡学生心里还没拿定主意
顾廷烨元若是家中独子,他对这个立嫡立贤的事,可能还不太清楚
齐衡确实如此,我想先听听其他人的高见吧
庄学究(想想也是,于是道)郡主觉得呢
盛曦兰(起身行礼回道)学生听了半天,发现大家似乎都进了一个误区
庄学究(庄学究明白她这是听明白了,欣慰道)ó?说来听听
盛曦兰二哥哥和顾二哥哥及三弟,再怎么争执,举的例子都是嫡子,三弟说的汉武帝,四妹妹说的唐太宗,以及顾二哥所说的隋炀帝都是嫡子,想来应该都是支持立嫡的
长枫和墨兰有心想反驳,可仔细一想的确是他们有言在先,墨兰只能怨恨的看着曦兰
庄学究郡主以为呢
盛曦兰学究既然提出立嫡立长立贤,那么学生也想问,何为贤,由何人来判
盛曦兰若说贤,《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第四十》会说"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如此,则可谓贤人矣。"
盛曦兰《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里会说“所谓贤人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
盛曦兰可学究您瞧,明明是整理同一语录,同样是哀公和孔子的对话,可不同的人整理出来的,也会出现不同的偏颇
盛曦兰所谓各花入各眼。人的秉性各有千秋,究竟孰优孰劣、孰贤孰愚,在不同的人以不同的立场来判断,就会有不同的标准,哪怕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价值取向,所以如何才能判断一人是否是真贤
庄学究(欣慰道)郡主这个问题问的极好,贤与不贤,难以评判,《素书》有云“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真正贤能之人,大多慎始而敬终,才能彰于后世
盛曦兰那也就是说贤与不贤,不应该看眼下这个人做了什么,而是观其一生,是不是做到了慎始敬终,因为哪怕贤与不贤,能伪装也易于伪装,也不可能有不贤者装贤能装一辈子的
庄学究郡主的这个角度倒是新鲜
盛长枫(没有听懂曦兰在说什么,只是见她没有表明支持立嫡还是立贤,忍不住出言道)学究,二姐姐这话可绕远了
盛长桉二姐姐已经说的很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