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云萍终究还是跟随明台踏上了离别的征程。他们一路辗转,先奔赴延安,在短暂的驻足后,又再度受命前往北平,悄然隐入那座风雨欲来的城池,继续他们生死一线的潜伏任务。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便到了四二年盛夏。距离倭国悍然突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已过去了半年有余。战火的蔓延让这个野心勃勃的国度陷入了多线作战的泥沼,国内矛盾如同被烈日炙烤的荒原,悄然间裂痕遍布,愈发难以弥合。
因此,倭国在华国本土的攻势渐渐趋于缓慢,战争进入了漫长的相持阶段。而就在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中,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反而成为几方势力明争暗斗、彼此角逐的焦点。权力与利益的交织,阴谋与算计的碰撞,令这座城市的每一处角落都暗藏汹涌波澜。
以明楼为代表的地下党组织,与国民党特务组织以及倭国特高课展开了暗潮涌动的较量。每一次交锋都如履薄冰,每一份情报的获取都伴随着千钧一发的惊险。他们各自施展手段,在这座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斗智斗勇,试图撕开对方的防线,将隐秘的机密收入囊中。而在这无声的角逐中,局势瞬息万变,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
时间久了,明楼的身份终究还是未能逃过怀疑的目光。事实上,自他归国以来,踏入汪伪政府任职的那一刻起,质疑的声音便如影随形。然而,苦于没有确凿的证据,无人能够真正撼动他在新政府中稳固的地位。那些暗流涌动的猜忌,如同无形的网,笼罩着他,却始终无法将他拉下权力的高台。
汪煦亦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于是提议让明楼先将明镜送走。如此一来,即便事态生变,明楼也能及时脱身。
同时,汪煦也提醒了陆家,让他们也做好准备,自行选择去香港还是去重庆都可以。他虽然不待见陆振华,但是陆家还有佩姨在,她是放不下陆振华的。
开始时,陆振华并同意离开,只是同汪煦一番交谈后,他也不得不同意。最终,陆振华携着陆家的老弱妇孺踏上了前往香港的旅程。其间繁杂的手续事务,却是由汪煦伸出援手,一一帮衬着打理妥当。在那匆匆忙忙的离别时刻,陆振华仔细地打量着汪煦这个儿子,心中的懊悔蔓延。这个儿子终究还是不属于他陆家了。这让即将离开的陆振华心中多了许多复杂的情绪,如今离去,再见也不知何时!
然而,陆依萍并未随陆家人一同离去,而是继续留在上海。这几年间,她笔耕不辍,一部部小说接连出版,早已声名鹊起,成为文坛炙手可热的作家。她的名字,如今已被无数读者熟知与追捧。
来自后世的她知道此时香港或许比上海要安全点,但是也好不到哪里去。更何况,即便要走,也要等把侵略者赶出去,她想要看到国家胜利,想要亲眼目睹中国人再次站起来。距离抗战结束还有两年多,距离新华国成立也还有七年了,她等得起。
来到汪煦这儿,实属是为了避开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近期,上海滩迎来了一位倭国的权贵之后——山本耀明。他对陆依萍一见倾心,自此便如影随形,紧追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