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那我就当仁不让了,关于这个笔的发明故事,首先要讲清楚最早祖先都是用树枝粘上炭灰再记录,而我讲的是毛笔的发明故事。”我轻咳了两声说道。
“别废话了!你快讲吧。”老白不耐烦的说道。
“阿源……!”蕊蕊凝视了老白一眼提醒道。
“啊……嗯~!…………。”老白刚要再说什么的话,又咽下去了。
毛笔是笔中的老大哥,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种笔。我国民间曾传说毛笔是由秦朝大将蒙恬发明的。在浙江省湖州善琏镇流传着一个故事:蒙恬赈济当地穷苦百姓,一不小心出现亏空,被人告发朝廷,结果被发配到南方地区成为“贱民”。蒙恬来到善涟这个民不聊生、生产无着的穷地方,一方面思念亲人和师友,同时还想向皇帝申诉冤情。他想起从前在镇守边关时曾让人割马尾做笔定期写战况报告递送秦王的往事,又见当地有竹子生长,多家饲养白兔。
于是,便找来一支支直溜的细竹管,将理顺后的兔毛捆绑成束,做成笔头塞入管内,便制成了“兔毛笔”。此外,蒙恬还从铁锅底取下锅灰,放在碗里,掺入一点儿胶水,调成墨汁。他用这项手工技艺帮助当地老百姓来摆脱困境。
1954年在湖南长沙左公家山一座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支毛笔,考古学上称它为战国笔。笔毫为上好的兔箭毫,做法是将毫毛围在杆的一端,用细丝线缠住,外加髹漆。后来,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又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此外,考古发现的东周竹木简、缣帛上已经见到使用毛笔来书写的笔迹。由此可以证明,毛笔的发明最迟应起于春秋战国之前,而秦朝的蒙恬可能只是毛笔之改良者。
据《湖州府志》记载,自元代以后,湖笔的制作技艺和现代的制笔工艺已相当接近。毛笔的制作需要经过9个工序,72道操作,非常复杂。首先“选料”就很费功夫,工人们要从千万根羊毛、兔毛、狼毛(黄鼠狼毛)中一根一根地挑选。其次,进行笔毛搭配组合,再加上装套,然后是制杆、结头、调毛、择笔,还有整理、束胶等。
“哦~!原来是这样。”蕊蕊赞叹道。
“那铅笔是呢?你说说看啊!”老白不服气飞蛾扑火道。
“铅笔嘛……你真要自取灭亡吗?”我讪讪笑道。
“你倒是说啊!我看你也不知道吧~。”老白故意继续挑衅道。
很久以前,中国人用毛笔写字,而欧洲人用鹅毛写字。1564年左右,一棵大树在英格兰某处被风吹倒。人们在倒下的树根周围发现了一种黑色的石头。他们不知道那是什么或是为了什么。一天,牧羊人来捡一块,在羊身上画了两条黑色的标记,作为自己羊的标志。后来,其他人效仿他的做法,将黑石命名为“打印石”。
1790年,英国与法国打仗。英国不让打印石出口,法国皇帝拿破仑下令要“自力更生”。法国化学家贡代发现,打印石实际上是天然石墨,就在自己的国土上寻找到了石墨矿。可是,法国的石墨矿质量较差,储量又少。贡代便在石墨中掺入黏土,放入窑里灼烧。烧完之后,得到一种黑灰色的东西,有点像铅的样子,便取名叫“铅石”,完全可以取代打印石。
1812年,美国人也开始生产铅石。但是,烧成的铅石的质量不大好,很容易断。有一个木工名叫门罗,他削了一根木棍剖成两半,每半中间挖个沟槽,把铅石夹在里边。再粘上胶水。这样一来,铅石就成了铅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