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监国时间长达三年又十个月。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至九月,朱棣第三次亲征蒙古。在此期间由皇太子朱高炽监国,由蹇义、杨士奇辅太子监国。时间为七个月。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七月至十一月,朱棣第四次亲征蒙古。命杨士奇等人辅太子监国。时间为四个月。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至七月,朱棣第五次亲征蒙古。七月,朱棣去世于榆木川。出发前命杨士奇辅太子监国。时间为四个月。 [34]
短期在位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病重前的朱棣发下遗诏,将帝位传于皇太子朱高炽,同时赐朱高炽玉押曰“人主中正”。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秘不发丧,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此吋稳住局势是朱高炽的首要任务。朱高炽受命后,立即采取一系列行动。首先,立即召见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荣、杨士奇等心腹讨论布防事宜,同时又与礼部尚书吕震“议丧礼”。由于朱棣北征,故军队精锐具随其行,而驻扎在京师的兵士多老弱。为了保卫京师安全,朱高炽又立即遣书谕随征的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命其率领原随驾精壮马队三千里驰回京。这是充实京师军队,稳住内部局面的必然举措。同时,再命附马都尉沐昕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命太监王贵通率下番官军赴南京,镇守宫中诸事。最后,召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同议合行典礼”。直到皇太孙朱瞻基迎接到明成祖遗体,方公开发丧。
明仁宗时期重臣夏原吉
明仁宗时期重臣夏原吉
九月七日,朱高炽正式登基,颁布了大赦令,并定次年为洪熙元年。 [17] 他采纳夏原吉的建议,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取消了边境的茶、马贸易,并停派去云南和交趾(安南)的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他重新命夏原吉和另一名被贬的官员吴中分别任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朱高炽以这些行动开始取消或调整明成祖在位时期的行政政策。
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最后,在他死前的一个月,朱高炽在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个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据说此举是夏原吉和其他高级朝廷官员作为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策略的部分行动而强烈要求的。朱高炽自他登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朱高炽对朱棣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此外,他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