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仁宗李仁孝(1124年—1193年10月16日),西夏第五位皇帝。夏崇宗之子。 [1] 母曹贤妃。大德五年(1139年)夏崇宗李乾顺去世,李仁孝即位,时年十六岁。 [2] 仁宗继位之后,尊其母曹氏为“国母”,并指定罔氏为皇后。 [3] 在位期间结好金朝,以稳定外部环境;重用文化程度较高的党项和汉族大臣主持国政;设立各级学校,以推广教育;实行科举,以选拔人才;尊崇儒学,大修孔庙及尊奉孔子为文宣帝;建立翰林学士院,编纂历朝实录;重视礼乐,修乐书《新律》;天盛年间,颁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尊尚佛教,供奉藏传佛教僧人为国师,并刻印佛经多种。
乾祐元年(1170年),得金朝之助,夏仁宗处死权相任得敬,粉碎任得敬分国的阴谋。可能因为任得敬的专权跋扈,令李仁孝对武官不太信任,政策多数重文轻武,导致军备开始废弛,战斗力减弱,西夏晚期的战争屡战屡败,国家于仁宗末年开始走下坡。但总的来说,他统治期间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朝、南宋的稳定发展期,三国之间战争甚少,因此李仁孝能专心料理国家内政。各汗国羡慕西夏之强盛,纷纷朝贡。文化臻于鼎盛,为党项文化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乾祐二十四年(1193年),李仁孝驾崩,享年七十岁, [4] 谥号圣德皇帝,庙号仁宗,葬于寿陵。
即位初期
元德六年(1124年)九月,李仁孝出生,生母为汉人曹氏。出世时“异光满室”,李乾顺的妃子辽成安公主见后非常喜爱,请求命名为“仁孝”,经常令保姆抱至自己的宫中。大德五年(1139年)六月,李乾顺驾崩,李仁孝时年16岁,继立为帝,尊生母曹氏和庶母任氏并立为太后。次年改元大庆,二月,立党项大族之女罔氏为皇后。 [5]
李仁孝初立,夏国发生了萧合达叛乱事件。萧合达本是辽朝将领,扈从成安公主来到夏国,因武勇善骑射,李乾顺留之,从征多有战功,赐国姓,提升为夏州都统。李乾顺背辽附金后,成安公主及世子李仁爱相继卒,萧合达遣人赴西域寻访耶律大石未成,遂愤而据夏州城叛。他联络阴山和河东的契丹部族,图谋拥立辽朝的皇室后裔,恢复辽朝。大庆元年(1140年)六、七月间,萧合达叛军进围西平府,攻克盐州(今宁夏盐池境),直逼贺兰山,兴州大震。八月,李仁孝命静州都统任得敬平叛,任得敬出师顺利,于十月间迅速平定夏州,进攻盐州,萧合达叛军败逃,北奔至黄河口不得渡,被任得敬军捕杀。因平叛有功,任得敬又提升为翔庆军都统军,晋封西平公。大庆二年(1141年)六月,李仁孝又诛杀了图谋叛投金朝的慕洧、慕溶兄弟。同年八月,群臣为李仁孝上尊号“制义去邪”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