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三年(1142年)九月,夏国发生严重的饥荒,粮价飞涨,一升米竟卖到百钱。大庆四年(1143年)三月,都城兴庆府又发生强烈地震,余震“逾月不止,坏官私庐舍,城壁,人畜死者万数”。 [6] 四月,夏州发生地裂,黑沙涌出,高达数丈。树木,民居被陷没。由于地震、饥荒造成的灾难,使党项部民难以生存,只有铤而走险,举行武装起义,反抗朝廷。 [8] 在这一年的七月间,韦州的大斌,静州的埋庆,定州的竾浪、富儿等部族人民纷纷起义,多者万人,少者也有五六千人,他们攻劫州城,州县连连告急。李仁孝对面临的灾难和危机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他采纳御史大夫苏执义的建议,对遭受地震、地裂灾害严重的兴庆府、夏州地区人民,凡因灾而死亡二人者免租税三年;死一人免租税二年;受伤者免租税一年。房舍塌毁者令官府帮助修复。同年八月,李仁孝采纳枢密承旨苏执礼的建议,实行赈法,对饥荒严重的地区,下令诸州官吏视察,按灾荒轻重程度,使赈济抚恤达于井里。对起义的蕃部,李仁孝依靠西平都统军任得敬,采取武装镇压和收买瓦解相结合的办法,逐渐平息了韦州、静州等地起义,唯定州竾浪、富儿二族部民,据险扼守,顽强抵抗达两个月之久。任得敬对蕃部寨民乘夜偷袭,终因寡不敌众,蕃部起义失败,首领哆讹被擒后惨遭杀害。 [5]
以儒治国
李仁孝仰慕汉文化,他继位之后,除着意维持与金朝的友好关系外,仍不忘怀与宋朝的交往。人庆元年(1144年)五月,李仁孝遣使赴宋朝贺天申节,向宋朝贡献珠玉、金带、绫罗、纱布、马匹等物,恢复了同宋朝中断了近二十年的聘使往来。同年十二月,又遣使到宋朝贺正旦,贡献金酒器、绫罗、纱縠等物,意在进一步密切同南宋的交往。宋朝的儒家文化对李仁孝具有吸引力。早在这一年的六月,李仁孝下令在各州县设立学校,进学的子弟增至3000人,比崇宗朝的“国学”人数增加了十倍。李仁孝又于皇宫中设立“小学”,置教授,凡夏宗室子孙自7岁至15岁皆得入学。李仁孝与皇后罔氏也经常亲临训导。 [9] 人庆二年(1145年)七月,李仁孝更模仿宋朝制度,建立“太学”,他亲自主持“释奠”大礼,又给予师生赏赐。 [10] 同年,李仁孝下令乐官李元儒,参照汉族乐书,结合西夏现行制度,重新修订国家乐律,至人庆五年(1148年)五月,历时三年始成,赐名《新律》。 [11] 人庆三年(1146年)三月,李仁孝尊孔子为文宣帝,下令州郡建立孔庙,祭祖孔子。 [12] 人庆四年(1147年)八月,仿宋朝制度,实行科举,正式策试举人,立唱名法。又设立“童子科”,逐步完善了通过科举选拔官吏的制度。次年三月,又建“内学”,李仁孝亲自选派名儒主持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