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太宗朝仅有的三次与高丽的交往都称不上是正常的交聘往来,每一次遣使高丽皆有具体的目的,可以看出太宗对于高丽的态度了然于胸,明白双方之间已经失去了平等友好往来的平台,故而不做过多的努力以图恢复从前双方相对融洽的关系。出于战略上的考虑,辽太宗对高丽的诸般非议与无视尽力姑息,但当高丽试图破坏辽朝与后晋关系,损害辽朝在中原利益时则不予以让步。 [82]
后晋灭亡后,辽太宗或曾试图调整过对高丽政策,《高丽史》记载:大同元年(高丽定宗二年,947年),仕辽高丽人崔光胤“知契丹将侵我,为书付蕃人以报” [81] ,高丽三十万光军司正是因此而设,意在防辽。但此乃高丽单方面记载,是否符合辽太宗之战略构想并不能够确定。
《辽史》:太宗甫定多方,远近向化。建国号,备典章,至于厘庶政,阅名实,录囚徒,教耕织,配鳏寡。求直言之士,得郎君海思,即擢宣徽。嘉唐张敬达忠于其君,卒以礼葬。辍游豫而纳三克之清,悯士卒而下休养之令。亲征晋国,重贵面缚。斯可谓威德兼弘,英略间见者矣。入汴之后,无几微之骄,有“三失”之训。《传》称郑伯之善处胜,《书》进《秦誓》之能悔过,太宗盖兼有之,其卓矣乎! [60]
《契丹国志》:太祖之兴,燎灰灼原矣!太宗继之,承祖父遗基,擅遐陬英气,遂登大宝,诞受鸿名。然石郎之消息,乃中原之大祸。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番、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石晋轻以畀之,则关内之地,彼扼其吭,是犹饱虎狼之吻,而欲其不搏且噬,难矣。遂乃控弦鸣镝,径入中原,斩馘华人,肆其穷黩。卷京、洛而无敌,空四海以成墟。谋夫虓将,卒莫敢睨,而神州分裂,强诸侯代起为帝,亦莫之究矣。 [98]
文惟简:富贵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肠胃,涤之实以香药盐矾,五彩缝之,又以尖苇筒刺于皮虏,沥其膏血且尽,用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耶律德光之死,盖用此法,时人目为帝羓,信有之也。 [38]
王夫之:刘渊、石虎、苻坚、耶律德光、完颜亮,天亡之在眉睫矣,不知乘时者,犹以为莫可如何,而以前日之覆败为惩。悲夫! [39]
柳孟训:辽太宗耶律德光一生的主要功绩是,开拓了辽朝的疆域,统一了我国北方。这不仅为后来辽朝与北宋在长期的南北对峙中占据优势地位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我国北方各民族的同化与融合,为以后全国性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从契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确立了"南北兼制"的政治体制和"农牧并重"的经济方针,为以后辽朝历代皇帝所继承和发展;改元会同后,大力进行社会改革,主动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加速了契丹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耶律德光始终站在契丹历史发展的前列,是契丹社会进步的代表,他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可以并列为辽朝三位最杰出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