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高氏的男人都挺喜欢“德”这个字的,给孩子取名呢也有很多直接用“德”的。
也不说远的,阿肃的同父异母兄,大哥河南王高孝瑜就字“正德”;皇帝高洋的嫡次子太原王大名叫高绍德,嫡女叫高宝德;神武帝高欢第五子彭城王高浟之子也叫高宝德;高演未来的第四子始平王叫“高彦德”……
还有其他字眼,文襄皇帝喜欢“孝”字,给儿子们取名都是高孝…;皇帝高洋喜欢“绍”字,高湛喜欢“彦”字,高湛喜欢“仁”字。
阿肃成人取字这件事呢,一般的孩子都得让君父来取,不过叔叔也行。
一转眼,昔日的“瘦弱小姑娘”长成了一个英武美姿的少年,少年也要成婚了呢!
美丽的少年郎温和又认真,认认真真的躬身一礼,认真道:“请九叔为侄儿赐字。”
长广王殿下努力使得自己严肃些,如此场合,他不能丢了身为长辈的面子,他要将自己代入成大哥的身份,孩子成人了呢,作为家长看到孩子长成的如此优秀,欣慰又骄傲呀!
“论语,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长广王殿下化身夫子,语重心长的道:“敬,是内在的。我们要懂得敬畏他人,敬畏事情,敬畏万物,敬而无失。敬,你就不会有失,不会失仁,不会失德,不会失礼,不会有那么多的过错。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敬畏之心,就会多过错,就会有失仁德。”
“所以一个心中有敬之人,就不会有失。”
“与人恭而有礼。恭,是一种态度,恭敬、谦逊。与他人交往的过程当中,保持恭敬、谦逊、温和、不失礼节、不失礼貌,这是求之有道。”
长广王想到历史上的高长恭悲惨的结局,生怕好好地孩子被他教的过于恭敬了,又忙道:
“如此……四海之内都是我们的兄弟。我们去思考,我们愿意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这个人对我很恭敬,对我又有帮助,对我又有好处,对我又有礼貌,他又有仁德,又有智慧。这样的人我们怎么会不愿意与他打交道呢。”
“是以,我为你取表字:长恭。愿我们阿肃在高氏小辈里成为居高位者的领袖!以恭为礼,坚守本心。”
真是难为长广王殿下了,他从前从没有怎么认真的读过论语,但为了显得自己很有文化的样子,将历史上记载的兰陵王的字“长恭”字意解释出来,硬是脑子飞速想出了这么一句。
其实,他刚才差一点将他心里的吐槽说出来了,他本想说,子曰的本意才不是什么恭敬就能四海都有兄弟了。
孔子是山东大汉,收的学生可是孔子凭借一身武艺让学生屈服的呀;而教出来的学生,也是都学到了孔子的精髓!
所以,愿意应该是这样的:当你面对真正的君子呢,如果敬重的话呢,就不会有挨揍的过失了;若是你见到君子呢恭敬又有礼貌,君子会抱着你的脖子,然后拍拍你的肩膀道:“好兄弟!”
这当然是开玩笑啦,高湛差点一不留神说出来。
他咳了咳,掩饰自己的尴尬。
兰陵王当然没有注意到九叔的不对劲,他很郑重的又是一礼。
从此,他也是有字的人啦!以后他见了别人,也能淡然的说出自己的名号,“我乃兰陵王高长恭!”
看,多么霸气!
阿肃喜欢!
他甚至幻想,等他以后当了大将军,带领着北齐的军队,杀北周,杀南陈,敌将问他,“来者何人!姓甚名谁,报上名来!”
他则是戴着恐怖的鬼神面具,敌人看一眼都有一种心理上的震慑,然后他淡然道:“吾乃兰陵王高长恭!”
阿肃心道:“放心,本王可是君子!一定会给你一个痛快的!”
敌将则是大惊!what!这真的是君子嘛?确定不是杀神?
总之,叔侄两个都很满意。
只有长广王殿下看到侄子兰陵王成功get“高长恭”这个字,仿佛解锁了什么,显得好生威猛,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错觉。
看着“威猛霸气”的兰陵王,莫明的他心里有点点心酸,虽然他是叔叔,兰陵王是侄子,但是他这个叔叔就比大侄子也就大个五岁!
就五岁而已!
难道,他就已经老了吗?
呜呜呜,心酸。
在兰陵王之前,他可是高氏第一大帅哥!
呜呜呜,等兰陵王成就北齐战神后,就会摘得北齐第一帅哥的桂冠!!
少年郎兰陵王不懂,九叔这一会儿怎么有些悲伤的感觉呢?发生了什么事吗?难道是九叔觉得他长大了,以后就不能经常在九叔身边了?
长广王捂脸,心道,“老男人的心酸,小年轻不懂。”
*
皇帝的太子有些不争气,连军权都主动手把手交给他了也没本事统领,也是在那次让皇帝注意到高氏的另一个出色的子弟,太子的堂兄高孝瓘。
高洋哀哉唏嘘不已,太子若是像兰陵王那样优秀该多好啊!
但是他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想、也不能主动放弃太子的。
毕竟,他这几年好色好酒又暴虐,身体大不如从前了,也不知道能活个几年了。
从前的高洋带着军队骑马爬山个几天几夜也有精力兴奋地杀草原的异族。
而现在?他出行晋阳得坐车!
废掉太子是件大事,培养一个新的继承人他也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高洋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心里不断地降低对太子的要求。
听说九弟给兰陵王取了字,兰陵王那小子很不错,只是可惜了,是大哥的儿子。
高洋不想服输,他一生都在和死去的大哥较劲,他一定要在各方面超过大哥!
他行,他的儿子不能说不行!
敢说不行,你就不是我高洋的儿子!
兰陵王有字了,成人了,这也提醒了高洋,他还没给太子取字呢!
曾经他想着等太子弱冠时再郑重的取一个好的。
但是现在,他怕自己没那个机会了。
皇帝的身体已经有些不好了,他预感自己怕是没两年了……
想着太子的小字“道人”,高洋笑了,太子小时候最可爱了,虽然他总是打小太子的屁股,但他哪有真的下重手打过?他不舍得呀。
皇帝收敛袖子,认真的拿出宣纸,亲自磨墨,这才郑重的写下两字“正道”。
他是北齐的开国之君,他的嫡长子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是再正统不过的储君了,太子是北齐的正道,他的一切利益之行为准则就是正道。
为君者,堂堂正正,使四夷宾服!
他高洋做到了,他期望太子以后也能继续延续这个荣耀!
皇帝突然命人写一道圣旨,内容是,升任杨愔为尚书令,加拜特进、骠骑大将军!
众臣得知此事,面面相觑。
有些聪明的却是松了口气,皇帝这几年性情暴虐,动辄杀戮大臣,以致朝野人心惶惶。但他却能于此时还能清明的将政事委托给杨愔。杨愔此人他们还是熟悉的,相信他作为宰相,处理政务也是能得心应手!
杨愔果然还是有能力的,没多久,他就证明了自己。时人都认为,君主虽然昏庸,但政事却还算清明有序。
尚书令这个官职比较特殊,类似于宰相了,权力比较大,之前的尚书令都是高氏王爷,皇帝的六弟常山王和九弟长广王!
聪明人根据皇帝任命杨愔为尚书令从而分析出,皇帝这是自有深意啊!
也许,快变天了。
杨愔何人,为什么皇帝对此人委以重任?
当年,高欢攻打邺城(治今河北省临漳县),因久攻不下,便命杨愔作文告祭天地。结果祭文刚刚烧完,邺城便被攻破!
他大概有些运道吧。也因此他改任大行台右丞。
当时,高欢初创霸业,军国事务繁忙。文檄教令皆由杨愔等人负责。
后来,因堂兄杨幼卿被孝武帝元修杀死,悲惧成疾,便到雁门温泉疗养。同僚郭秀一直嫉妒杨愔的才能,便致信恐吓他,称高欢要将其交给皇帝治罪,并假意劝他赶快逃走。
杨愔信以为真,遂将衣服扔在河边,伪装成投水而死的假象,而后趁机逃走。他改换名姓,自称刘士安,躲到嵩山。
不久,杨愔又偷偷跑到光州,东入田横岛,以教书为业。海边百姓都尊称他为刘先生,光州太守王元景也在暗中加以保护。
之后,高欢得知杨愔下落,命光州刺史奚思业将杨愔送回朝中,任命他为太原公开府司马。
后来,杨愔历任太原公(高洋)开府长史、大行台右丞、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尚书吏部郎中,封华阴县侯。高欢还将庶女嫁他为妻。
杨愔有本事,却早早地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就加入了太原公高洋的阵营。
高洋果然是真龙,高澄突然被杀,高洋凭借能力稳定了大局,成为了皇帝。以前的属下怎能不随之飞黄腾达?
让人耐人寻味的是,高澄密谋篡位时,里面的密谋小组成员竟然有杨愔!!
如此慌乱的场景,杨愔则仅仅是遗失一靴,狼狈逃出,真是命大!
而太原公高洋很是迅速地便闻变,直接带兵平乱,而后返回晋阳,命杨愔与高岳、高隆之、司马子如一同留守邺城。
高洋成功建立北齐,史称北齐文宣帝。杨愔步步高升,早早地就做了宰相,还事业成家两不误,皇帝老板将姐妹太原长公主(原东魏孝静帝的皇后)嫁给他!这可是皇帝的同母姐妹啊!
杨愔就此走上人生巅峰!
前有神武皇帝高欢的庶女早早地嫁给了他,后又有新帝小舅子将太后的女儿嫁给了他!
也因此,杨愔和高氏紧密相连。高洋更是很信任他。
自古皇帝都是心黑的。
高洋更是玩平衡的一把好手,他的身体他清楚,但是他不能继续这么摆烂了,他得抽空为太子铺路。
常山王、长广王虽然都是他的亲兄弟,但正是因为这些亲兄弟他才不放心啊。杨愔就是他安排给辅佐太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