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皇后满头黑线,推了一把小儿子,“你还那么小,就想杀人了?”
“你父皇也真是的,怎么能将刀给太子杀人呢!”
“杀的是该死的死囚犯!”高绍德大声补充道。
“那也不行啊。小孩子做什么不好,整日打打杀杀的。一身戾气。”
老太医终于被请来了,跑的上气不接下气的,一把老骨头够快散架了,睁着老花眼,仔细的瞧了瞧,“唔,太子殿下只是皮肉伤,看着严重,实则没有什么大碍,也没伤到骨头,只要每日上药就好。”
“母,母后不用担心。”太子还虚弱的安慰李皇后,“儿,儿臣养两天就无恙了。”
李皇后这时才感觉一丝不对劲,“道人啊,你很疼吗?怎么说话有点口吃了?你别吓母后啊,你再说两句让母后听听。”
“母,母后,不,不用担心,儿,儿臣不疼。”
李皇后大哭,“可怜的孩子,居然被你那狠心的父皇打得口吃!怎么能这样狠心!你可是他亲生儿子啊!你父皇也是,好好地带孩子去金凤台作甚,那里都是囚犯,还让太子杀人,哪朝哪代的太子必须得会杀人啊!让下面的人做不就行了吗!”
“母,母后,不,不要怨父皇,都,都是儿臣不好。”
李皇后急的直抹眼泪,忙让太医赶紧给太子看看,看可否能吃药痊愈。
一国太子却有口吃的毛病,说出去也不好听啊。就怕有臣子觉得这样的太子不够威严。
万一因此被废,那就太惨了吧!
老太医面露难色,这种后天形成的口吃,他也不知道咋办啊。
李皇后连忙让人再去太医院请太医,“把所有的太医都请来!”急的她不行。
东宫太子被皇帝打得口吃,这么大的事情,哪能瞒住?
更别说李皇后着急忙慌的让人将整个太医院的太医都请来了,皇帝也被惊动了。
皇后的宫殿满满的都是太医,一群太医在商量如何治疗,高洋站在太子的床边,看着太子看到他仿佛羊见到狼一样瑟缩害怕,只是静静地沉默着。
李皇后在一旁抹眼泪,言语悲戚的哄太子和她说话,“道人啊,和母后说说话啊。你父皇也来了,快喊父皇啊。”
太子仿佛被鼓励到了,抿着嘴,然后小声的喊,“父,父皇。”
又安慰李皇后,“母,母后,别,别难过。都,都是儿臣的错。”
高洋看着自己的嫡长子如此,心里叹气,默然不语。好好地孩子,怎么成这副模样了呢?
这一刻,皇帝说不后悔,那是假话。
明明小时候,太子五六岁时那么机敏聪慧,多好的一个孩子,他对太子抱有多么大的期望啊!
为了教导好太子,他对于太子老师的人选慎之又慎。他先是诏令国子博士李宝鼎做高殷的师傅,只是不久李宝鼎去世,再诏国子博士邢峙作侍讲。
邢峙虽然年龄大些,但温裕开朗,有君子的风度,博涉群书,观览时政,有很好的名声。
太子十一二岁时,他又召集朝臣中的文学士和礼学官在东宫宴会,命令用经义提问答问,并且亲自临听。
当时太子高殷一边笔记一边追问,使在座的人十分感叹。
太子性子过于天真,想法太理想化了,他为了掰正太子的性子,在太子十四岁时他出行晋阳,令皇太子高殷监国,就是为了锻炼锻炼他,让他看看政事。
又是请好老师,又是下诏“令校定群书,供皇太子。”……却并没有让太子长成一个他所期望的文武双全的储君,而是一个仁弱有余的模样。
高洋后悔啊!
他人生最后悔的事情大概便是过于相信妻子李皇后了。
早在前两年他就认识到李皇后并不是他亲娘娄太后那样的女子。两人的经历不同,价值观不同,性格不同,手段不同,教育子女的本事也有着天壤之别。
他登基时,太子才五六岁的样子,正是一个最聪慧灵秀的时候,若是他那个时候多多关注太子,早早引导太子性格强势些,他也不至于为了让太子摆脱仁弱带他去金凤台,命令太子亲手诛杀囚犯……
皇帝并不后悔今**太子杀人的事情。
只能说,造化弄人吧。虎父犬子的例子还少吗?
也不能怪太子太无能了。
太子的性子就是如此,他只是不适合亲自杀人罢了。从他几次挥刀砍那囚犯就知道,他并非那种善恶不分之人,他心里自有一种衡量的标准,什么事适合他做,什么事不适合他,他很清楚。
若是高洋随便拉一个从没杀过人的诛杀囚犯,想必可能还不如太子有勇气呢。
只能说皇帝对太子的要求就是如此,在他眼里,太子几次都没有成功,就是太软弱了,是对死囚的怜悯,这样的太子与高洋所期望的完全不同。
他后悔自己错过了对太子进行武功方面教育的最好时机。
皇帝叹着气,半夜好久都没睡着。
他甚至在想,太子如此,真的是个好的继承人吗?他要不要换个太子呢?
他认为高殷像汉人,不像自己。子不肖父,这让高洋不太满意。
皇帝冷不丁问一句:“皇后,你看太子之位,让给绍德坐如何?”
高绍德是高洋嫡次子,太子高殷同母弟,这小子从小就是个胆大的,之前他暴打九弟长广王等弟弟时,这小子口味和他一样,见到这种暴虐场面不但没有害怕,反而还高兴的为他加油!
换做皇帝的认知标准,高绍德这小子在性格方面上还真的很像他,颇有几分鲜卑之风!这样的孩子才让他欢喜呀!
他就喜欢胆大的孩子,就比如一直得他喜欢的侄子安德王高延宗,那小子比高绍德还胆大!
李皇后默然无语,一个是她的长子如却今不太被皇帝老公满意的太子,一个是自幼就没接受过储君教育的幼子,两个都是她生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她不知道该怎么说。
说实话,李皇后并不赞同皇帝老公废太子,不仅仅是因为太子是她第一个儿子,她对长子有更多的感情;
更因为太子在五六岁时就被册立为皇太子,自幼聪慧夙成,宽厚仁,温裕开朗,博览群书,观览时政,有储君的风度,很好的名声。
太子实际上没什么大错,至少在群臣眼里这是个再合格不过的储君了,简直就是理想状态下的太子!未来这样一位太子登基为帝,也不会性情大变为暴君吧?
他们真的受够了皇帝的暴虐!时不时暴打群臣!打工人的日子太惨了吧!
若是高殷成为皇帝,一定能成就一代明君!
从李皇后的角度来看,太子对她这个母后很孝顺,以后成了皇帝也一定会很孝顺她这个太后。
太子多么好呀,她给儿子娶她娘家的侄女,太子也会尊敬她这个母后的意愿去娶,她让太子多多照顾她娘家,太子就会和他舅舅表兄弟们相处得很好。
若是幼子高绍德成为太子,没有了太子之位的长子将何去何从?再者高绍德毕竟没有过储君教育,怎么能保证他长大后就一定是一个好皇帝呢?
而且,若是幼子高绍德再成为皇帝,真的会能容忍得了这个曾经是太子的长子吗?
李皇后咬唇,最后还是在床上跪下,为太子说话道:“陛下,道人只是还小,等他成婚了,就会稳重的,他会变得更优秀的。”
高洋深深地看了一眼妻子,他又何尝愿意放弃太子了呢?皇帝最后什么都没说,扭过身子睡下了。
夜晚,皇帝做了一个梦,也许是睡前有所思,夜有所梦吧,他又想到了秦始皇。
始皇帝面对仁善的公子扶苏时,心里并没有想放弃扶苏,而是想让扶苏变得更好。可惜了,谁能想到有宦官赵高与丞相李斯,竟合谋支持一个什么都不会的胡亥!胡亥将始皇帝所有的子女都给杀了,几乎一个不留。大秦的宗室没了,也没有谁能将昏君赶下龙椅。
胡亥在始皇帝在世时顶多是个解闷的比较受宠一点的普通皇子,谁能想到最后却是这么个人却让大秦二世而亡呢?
都在说若是扶苏顺利继位,大秦一定不会落得个如此结局。
高洋常认为自己与太子的处境和始皇帝与扶苏差不多,都是对继承人有些不满。
他们本意是好的,可是,实际上真的是好的吗?
会不会若干年后,也会有人说他高洋在废太子上是一大错误呢?
就高绍德的资质真的适合当太子甚至当皇帝吗?
第二日,皇帝向大臣试探的道,“太子高殷像汉人,不像朕,想废掉他,改立次子太原王高绍德为太子。你觉得如何啊?”
杨愔忙劝阻,“太子很优秀啊?陛下何故要废太子啊!这是国本啊!陛下千万不要想一出是一出啊!要不然引起国内动荡就不好了。”
最后没有实行。
到底还是废太子事情干系太大了,一个搞不好可能国内不稳。再加上太子本质上并没犯什么错,皇帝也被重臣劝阻,晓明厉害,他也熄了废太子的念头。
*
天保十年,
高洋忽然问起大臣元韶:“汉朝光武帝为什么能实现中兴大业呢?”
元韶回答说:“这是因为当时没有把姓刘的杀干净。”高洋深以为然,想起自己虽然代魏建立了北齐,但北魏的皇族元氏还大量存在,他觉得这是一个隐患,便下诏将前朝宗室全部杀死。
前后杀害七百二十一人,甚至连婴儿也不放过,放纵士兵用长矛将婴儿挑起,扔向空中作乐。
元氏尸体全都扔进漳河,结果漳河两岸捕鱼的人剖鱼的时候常常发现鱼腹中残留人的脚指甲,恶心得漳河两岸的居民很久都不敢再吃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