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郢都的雨便多了起来。
高逐思依旧不理我,或是说他谁也不理。
自那日起,他再也没弹琴。可直到入夏后的第一场小雨,我站在他偏院的门外,听到了久违的琴音。
是《思离》,我们那年常坐在一起,合奏这首曲子。
一晃这么多年都过去了,躲了这么久的“物是人非”还是让我们遇到了。
我拿起他赠我的旧埙,和着他的琴音,一瞬间像是回到了儿时,那是北方的盛夏:
柳傍曲水,风过池畔,少年四目而望,竟也觉得一瞬绵长。
院中雨潺潺,落在庭中清圆的荷叶上,滑落到水缸上,泛起了圈圈涟漪。
一曲终罢,门,开了。
他撑着伞,深受整理了一下我歪斜的领口,或许是蓑衣太沉了,压得我有些喘不过气来,他离得我那样近,明明只有咫尺,却仿佛如似天离。伞檐上滑落的雨珠就这样小心翼翼地滴落在他的脸上,我出神地看着他,想伸手拂去那丝清露,可突然想到了那几天他对自己的提防,却还是又缩了回去。
“尧哥”他突然开口。
“对不……”
“你未曾对不起我。”
他总是喜欢望月,偶然能看到月亮,他总是面朝北方,那里指引着他的来处,和他的归途。
他想回到故土,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近乎执拗。
“尧哥,你还记得你故乡的月吗?其实在每个人眼中,还是故乡的月亮最亮最圆。”
我努力回想,却什么都想不起来,自小云游,那还记得什么是故乡。
“我不知,我自小与父亲在外,没有什么固定的住处,也不知何谓故乡。”
他转身看着我,眼中满是柔光。
“人心归处,谓之故乡。”
那你便是我的故乡。
月下,他走向我,唇轻抵唇,两人共徘徊。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楚国与赵国交兵,我毛遂自荐,主动请缨。披盔上战场,只为能立下战功,求个私愿。
放高逐思返乡。
兵甲无情,几经差点踏进阎罗殿的大门,终是拼得一息凯旋。
羋淮独坐天子堂。
“高……逐思?是那琴师吗?你在鬼门关走这一遭,就为了让他回家?”
羋淮早忘记了当年,自古帝王无情,却为何要这样糟蹋别人?
冬至那日,高逐思被放出宫禁,获了自由身。
我并未去宫门口送他,怕舍不得。我就只是站在城墙上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我又记起那年盛夏的离别,只不过那次是我要离开。后来再度重逢,本以为是老天眷顾我们两个苦命人,不忍心看我们有缘无份,想着成全了我们,可到头来看还是我想太多了,身如蜉蝣,上天哪里顾得上我们。
他像是知道我来了似的,每走几步就要回头看看,他是在看这片荆楚大地的天,看着庄严肃穆的城墙。
我站在高处,吹着埙,奏着《思离》,诉着离愁别绪。
逐思啊,此去应无重逢契,皓皓孤轮诉余生。
高逐思从郢都乘马车历时五个月终是回到沂水。
三年后,高逐思收了一名族内门生,亦是被战火牵连,双亲皆亡。他授她诗书与音律,日子便这般过去。
车轮碾过沂水城的石板路,蹄声,惊醒了故人的清梦。
马车停在了高家新宅前,上面载的是韩尧将军的骨灰和一些私物。
随从告诉高逐思,韩尧将军身挂帅印,英勇杀敌,为楚国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楚王本欲厚葬,只是韩尧将军早已留下遗书,希望身死后,将尸体活化,送回琅琊沂水老家,他希望落叶归根,交由沂水高氏安葬。
高逐思看上去平静如水,像是早就有所预料。
韩尧留给他了一封家书
见信如吾
挚爱逐思,自郢都一别,已有数载光阴,无不思之念之。此生未能护你周全是我不好,以致颠簸半生,未得圆满。少时与君把盏月下,聊及身灭后事,感慨良多。因吾本浮萍之人,只得你一处安身之所。愿魂归故土,落叶归根。
韩尧书
高逐思放下书信,拿起了一同送来的最后一件私物——他的埙
此埙也有了名字,埙身上刻着两个字——逐离
今生逐思,我欠你一生圆满。
来世逐离,我与你把盏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