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分析的方法到底是是什么
看到材料,觉得中心是这个吧
看到素材,觉得考试前翻到的那个人可以用哎
你的“觉得”来自于习惯。
但考试的准确率,来自于科学的逻辑和方法,最后形成了下意识的题感。
而不是你所谓的,感觉。
这三点,乍一看是老生常谈,
但能在众生常谈中成为老生成为出类拔萃的,才是真本事。
而我们要抓的,要成就的,就是这个真本事。
今天,我们在这里起码的共识是:
你本来是可以的。
更深的共识是:
议论文的底层逻辑和要素就是:论点、论据、论证(而不是简单地拼图模版!)
针对于这三点,每一个人需要提升的点位和核心都是不一样的(而不是泛泛而谈的背素材、抄句子、背作文、提思维......)
由此,训练的意义尤为重要。
而训练的第一步,是放弃。
放弃?
是的。闭上眼睛细细想,其实我们拥有的,其实只有自我和一支笔。
放弃什么?
原来的模糊的审题感受、方法;
原来组建论据的模式;
原来生硬悲惨的抄写论证法。
敢于放弃这个点实在太重要。
不要把我现在有的东西看得太重,他们极有可能只是无谓的时间沉没成本。
如果提到放弃就不得了,事实上是在深化你的错误,
于是你是一个执拗的傻子的事实,可能是你自己选择的。
但放弃之后,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事情能够在当下得到更大的提升,
想清楚放弃的事情以及背后的成本和代价,
无论如何,只有放弃了某些东西,新的东西才有空间进入你的进步体系中。
训练的第二步,是搭建科学的做题体系。
写作文就像搭建一座房子,
作文的底层逻辑三要素,是地基、钢筋水泥、楼房框架
而进一步,你的思维,是楼房的美学设计
最后,你的表达,是屋内屋外的装潢与气度。
如此,你的江山,宏伟辽阔。
训练的第三步,是扎实稳定、真刀真枪的实战。
但在此强调,在训练第三步的时候,尤其要注重前两部的搭建和落实,
否则你看似训练了12年,
其实只是在学习这条路上搬砖。
当然,你要说还有什么技巧方法,我有无数技巧,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也有必要给技巧定义。
原则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变的运行规律;
方法是万千经验的总结;
技巧是一千个一万个人里面有一个带着运气成功了,于是分享出来博眼球为了自己下一次成功。
捷径?当然有捷径,
但同样的,我们也有必要给捷径定义。
捷径是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而从来不是最轻松的那条路。
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求技巧,普通老师讲方法,学霸遵循原则。
理解原则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找一个有成果做到了的人讲清楚已经有成功先例的原则,实践检验,最后理解。
在这期间或多或少伴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周期不要多长,诸如没时间、理科生、不爱看书的与作文提升毫无关系的借口都不要搬到自己身上,否则你的样子就是由你的借口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