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现代小说 > 柒柒小屋
本书标签: 现代  叶柒文  头像馆     

文章《中国传统义利观》下

柒柒小屋

三、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义和治紧密相连,国家的兴衰治乱与是否行义密切相关。《墨子.天志上》说“义者正也。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我以此知义之为正也。”法家也认为义是基本治国之道。

  《管子.牧民》中说:“守国之度,在饰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义乃四维之一,如果义得不到发扬,国家也会灭亡的。《荀子.大略》中说:”义与利者,人之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古代思想家认为,治世的出现与君王能否重义紧密相关。因为好义与利欲,是人都兼有的两种欲望,如果君王好义,就会教化和用政策约束他的臣民,使他们利欲之心不要胜过好义之心,这样便会出现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的繁荣景象。汉时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等治世的出现,都与当代君王好义有一定关系。反之则反。

  为人君者要行义,为臣子者也要行义,一切掌权执事者都要行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历史的经验。行义者得道,就会获得人们的拥戴,人和政通,事业有成;不义者必失道,失道就会失民心,众叛亲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一事无成,直至走向灭亡,“多行不义必自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四、清廉自守,以民为本

  古代思想家把清廉自守视为对官员的基本要求,为官为民是官员的本分。传统道德要求为官者秉公执法、正直无私,不因财贿而出卖良心和原则。因此,古人极为重视廉洁之德,把它看作是人之宝,政之本,大力提倡,并把清廉自守作为用人的首要条件。魏象枢在《寒松堂集》中说:“用人首在知人,惩贪必先奖廉。谨按《周官》六计弊吏:曰廉善,曰廉能,曰廉敬,曰廉正,曰廉法,曰廉辨,咸冠以廉也。京察大计,册开四注:曰守,曰才,曰年,曰政,以守为先也。人生大纲有四:曰忠,曰孝,曰廉,曰节。是廉吏与忠臣、孝子、节烈并重也。”其意是:用人首先要了解人,惩治必须先奖励廉洁。严格按照《周礼.天官》的六种方法来考察官吏:清廉而政绩优异,清廉能干,清廉而忠于职守,清廉公正,清廉守法,清廉而明辨是非,都必须冠以清廉。国家从四个方面考察官吏:操守、才能、年龄、政绩,其中操守为首位,认为清廉的官员和忠臣、孝子、节烈是同等重要的。由此看来,在古代对为官者要求把清廉放在首位,在做到清廉的前提下,再看政绩、能力和执政表现等方面,认为清廉是人生大纲四项之一。历史上人民群众对为官清廉、勤政爱民者,深表爱戴,对他们清廉拒贿、见利思义的动人事迹以各种形式加以颂扬,代代流传,教育着人们,感动着人们。

  古代思想家主张廉洁,也讲正当的利益。认为金钱,人之所欲也,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中说:“盖不廉则无所不取,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看来,只有不廉者的巧取豪夺,才是人们所痛斥的。

  古代思想家除提出在用人上以廉洁为首以外,还提出在执政上以人为本。《尚书.五子之歌》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认为只有民众才是国家的根本,老百姓生活安定国家才能巩固、安宁。《荀子.王制》中说:“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由此看来,以民为本是为人君者之大节。

  古代思想家虽然还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已意识到人民群众在政权巩固、社会安定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懂得“弱而不可欺者,民也”。他们从维护封建政权出发,提出清廉自守、以民为本的思想,虽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从推动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传统美德中的义利观,提出了做人的标准,治国的准则,歌颂了清正廉洁,抨击了见利忘义。用什么样的义利观主导社会文化,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大问题。传统美德的义利观至今对我们仍有多方面的有益启示,我们应该按照同志“古为今用”的指示,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积极成果,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蓬勃发展。

…………………………完

上一章 文章《中国传统义利观》中 柒柒小屋最新章节 下一章 文案馆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