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题是每次科考前的重头戏,因为命题一般都是主考官命题所以了解主考官的喜好尤为重要。
他和周泰安也算是有点交情,可是这并不是人家可以把考题透露给他的原因。
说他压中了题,其实也不全然。
杜良只是根据考官透露出来的喜好,带着盛纶几人做了大量的练习而已。
量大了,自然会有几个能碰中,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概率问题而已。
也是那是突然想起,考官也是南阳郡人,听说最喜欢他的老乡张衡,就带着几个孩子再次讲解了一下张衡的作品。
说起张衡的作品,怎么能不提《二京赋》
所以,一切都是十分顺其自然发生的事情,他哪里能猜到,考官真的会用《二京赋》为母题校考学子?
得知自己蒙住考题之后,别人想象的激动并没有降临到杜良身上,反而惴惴不安。
因为他猜的太准了,万一这几个孩子谁夸耀一下,他就少不了牢狱之灾。
毕竟科考舞弊这个污名一到跟上,那可是一辈子的事情,不仅如此,还会进牢房冷静一段时间。
说好就是一阵子,说不好就是一辈子。
事情可大可小,他真的很心虚。
毕竟当年他就是因为沾染上了这件事才有横祸加身。
所以,由不得他不慎重。
在酒桌上,他丝毫没有放松,一直将话题往其他当年引,并告诉几个孩子,这件事到死也不可以告诉别人。
此外,他还将此事的严重性告知了几个孩子。
跟几个孩子定下了绝对不许泄露半个字的约定。
盛纶他们互相对视一眼后,也答应了老师。
原本想显摆一下的心思也就这样淡了。
半个月后,终于等到了放榜。
盛纶居然中了案首。
这可着实稀奇。
案首的头衔足矣让很多人对盛纶有了想要结识的想法。
谢师宴上,盛纶和学政周泰安大人以及其他上官坐在了一张椅子上。
虽然一开始有些紧张,可是后来喝了点酒之后,他就没有那么拘束了。
全程游刃有余,言笑晏晏,倒是收获了别人的好评。
不过有位马姓的吏员和一些学子对他不是很满意,还起哄让盛纶做诗应下景。
盛纶做诗并没有什么天赋,可是被逼上了舞台,认怂也不合适。
因此,他也只能赶鸭子上架,凑合做了一首。
质量算不得上成,还是只能满足基础平仄。
许是试探出了他的底色,学政终于发了声为盛纶解了围。
那些人这才作罢。
不过学政似乎知道盛纶心中的不服气一样,居然主动提起了一些实务之事还有大宋境内的风土人情。
这下,能搭上话的人少之又少。
还是周泰安点了盛纶的将。
“听说李纶自幼跟着父亲行走天下,相比对这些事情,都有自己的一些了解吧……不妨为大家分享一下……”
盛纶这才看明白,周泰安原来一直以来都是向着自己的。
既然人家这么给自己脸,信任自己,那么他也不能让周泰安失望。
“回大人……我大宋幅员辽阔……”
盛纶滔滔不绝,将自己的见闻和书本上的知识合二为一,侃侃而谈。
这下,倒是没了做诗时的局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