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问:“如何应用呢?”
答:
“通过意识得到的,
是事物的本性;
通过语言传授的,
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通过眼睛观察的,
是事物的形状;
通过数量计算的,
是事物的多少。
如何应用,
阐述万物的奥妙,
只可意会,
而不能言传。”
问:“不可以言传,你又如何知道的?”
答:
“我之所以知道,
我就不是言传得到的,
并非我一人不能言传,
圣人也不能用语言来传授。”
问:
“圣人都不能用语言来传授,
那六经不是语言传授的?”
答:
“那是后人编的,
圣人又说了什么?”
樵者闻听,赞叹说:
“天地的道理具备于人,
万物的道理具备于身,
变化的道理具备于神,
天下的各种道理都具备了,
还有什么可思虑的!
我从今天开始,
才知道事物的变化如此之大,
还没有入门,
真是白活了。”
于是,樵者解开柴生火煮鱼。
二人吃饱了后而论《易》。
【原文】
渔者与樵者游于伊水之上。渔者叹曰:“熙熙乎万物之多,而未始有杂.吾知游乎天地之间,万物皆可以无心而致之矣。非子则孰与归焉?”
樵者曰:“敢问无心致天地万物之方?”
渔者曰:“无心者,无意之谓也。无意之意,不我物也。不我物,然后定能物物。”
曰:“何谓我,何谓物?”
曰:‘以我徇物,则我亦物也;以物徇我,则物亦我也。我物皆致,意由是明。天地亦万物也,何天地之有焉?万物亦天地也,何万物之有焉?万物亦我也,何万物之有焉?我亦万物也,何我之有焉?
何物不我?何我不物?如是则可以宰天地,可以司鬼神。而况于人乎?况于物乎?”
——【译文】——
渔、樵二人游玩于伊水之上。
渔者感叹说:世上万物之多,
纷杂繁乱。
我知道游戏于天地之间,
万物都以无心来了解。
并非像你熟悉的那样简单。”
问:“请问如何以无心来了解万物?”
答:“
无心就是无意,
无意就是不把我与物分开,
然后物物相通。”
问:“什么是我?什么是物?”
答:“
以万物为标准,
则我也是物。
以我为标准,
则万物也是我。
我与物一样,
则道理简单明了。
天地也是万物,
万物也是天地;
我也是万物,
万物也是我;
我与万物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如此可以主宰天地,
号令鬼神。
更何况于人?
何况于物?”
【原文】
樵者问渔者曰:“天何依?”
曰:“依乎地。”
曰:“地何附?”
曰:“附乎天。”
曰:“然则天地何依何附?”:
曰“自相依附。天依形,地附气。其形也有涯,其气也无涯。有无之相生,形气之相息。
终则有始,终始之间,其天地之所存乎?天以用为本,以体为末;地以体为本,以用为末。利用出入之谓神,名体有无之谓圣。
唯神与圣,能参乎天地者也。小人则日用而不知,故有害生实丧之患也。夫名也者,实之客也;利也者,害之主也。名生于不足,得丧于有余。害生于有余,实丧于不足。
此理之常也。养身者必以利,贪夫则以身循利,故有害生焉。立身必以名,众人则以身循名,故有实丧焉。窃人之财谓之盗,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也,唯恐其多矣。
夫贿之与赃,一物也,而两名者,利与害故也。窃人之美谓之徼,其始取之也,唯恐其不多也。及其败露,唯恐其多矣。夫誉与毁,一事也,而两名者,名与实故也。
凡言朝者,萃名之地也;市者,聚利之地也。能不以争处乎其间,虽一日九迁,一货十倍,何害生实丧之有耶?是知争也者,取利之端也;让也者,趋名之本也。
利至则害生,名兴则实丧。利至名兴,而无害生实丧之患,唯有德者能之。天依地,地附天,岂相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