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我马子是典型的赢在起跑线上的人,甚至可以说他的起点就是大多数人的终点!
公元551年苏我马子降生,虽然没有传说中的霞光满天、异香扑鼻等神迹,但是苏我稻目非常开心,因为那一年他已经45岁了,这属于中年得子,人生四大喜事之一。苏我马子没有兄弟,上面有个姐姐,下面有个妹妹,在这样的家庭中,他自然非常受重视,培养教育一刻也没有放松过。
在成长的过程中,苏我马子随着父亲苏我稻目一起参禅礼佛,受佛教的影响极深。同样的,物部家的物部守屋也受反佛思想影响很深,苏我氏与物部氏关于崇佛与反佛的斗争,很自然地就延续到苏我马子和物部守屋这一代,直到最后发展为战争。
公元570年,苏我稻目撒手人寰,苏我马子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继承了他留下来的地位、权势、人脉等等一切资源。
公元572年,钦明天皇挂上东南枝!
天皇死了,按照惯例,咱们得给天皇家捋一捋家谱了。说实话,一到这个时候我就头疼。在前面的章节说过,在日本天皇家族里,只要不是同父同母的兄妹或姐弟,那就是可以结婚!而钦明天皇的两个儿子就是这种情况。
钦明天皇有十几个儿子,大儿子早夭,他在569年立第二个儿子渟中仓太珠敷尊为太子,也即后来的敏达天皇!这个儿子是他和自己的皇后兼侄女石姬皇女所生,而前面我们说过,苏我稻目的两个女儿也嫁给钦明天皇为妃,他们分别给天皇生了一儿一女,也就是后来的用明天皇、崇峻天皇和推古天皇。离谱的是苏我坚盐媛的女儿额田部皇女嫁给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敏达天皇,做了皇后!我那可怜的三观啊,被刷新的无底线!
先简单交代一下这两代天皇的家谱关系,是为了各位搞清楚后面的事情。
敏达天皇即位,首先就封苏我马子为大臣,那一年苏我马子22岁,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年轻,硬是位极人臣,上哪儿说理去。
有一件事我一直想不明白,敏达天皇不信佛,为什么会重用崇佛的苏我马子?直到我在《日本书纪》里看到到这段记录:……冬,十月,遣苏我马子大臣于吉备国增益白猪(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屯仓与田部。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苏我马子能为天皇搞钱!
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日本天皇政府的经济制度。天皇朝廷的经济基础是屯田和屯仓,简称田仓,这是天皇的直辖领地。屯田就是划一块土地,把地上的居民编为田部,由朝廷发给农具和种子,驱使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耕种。所生产的粮食,除给予部民一定的口粮之外,其余的全部归天皇朝廷征用。按照这个制度,田仓越大,部民越多,天皇的收入也就越多。除种粮食的农民之外,一些有专业技术的工匠也被统一编为部,国家发给土地,作为口粮田,一边种地养活自己,一边从事各种手工产品的生产,这些部根据生产的产品不同,被称为土师部(陶器)、弓削部(弓箭)等等,甚至养猪也有专门的部,称为豚养部。
苏我马子从祖上开始就负责朝廷财政工作,所以在田仓部民的管理上是有两把刷子的。他去扩大田仓和扩充部民,当然比别人更得心应手。这样一个能鼓起自己钱袋子的大臣天皇当然要重用,管他信佛还是信神道,都不好使,信财神的最大!
除了给天皇搞钱之外,苏我马子的另外一个主要工作当然是吃斋念佛,参禅诵经!
苏我氏和物部氏各忙各的,虽然有摩擦,也相安无事地过了十几年,之后出事了,事情的起因还是佛法!
公元584年,苏我马子深信佛家的佛、法、僧三宝,为了获得三宝的加持,他请百济大臣鹿深臣帮他运了一尊弥勒佛的石像,然后把自己在石川的住宅改成佛寺,将佛像安置在里面供奉。又在佛寺东边的大野丘立起佛塔,把司马达进献的佛舍利放在塔顶!佛有了,法有了,这僧上哪儿找?苏我马子派司马达等人四处寻访修行佛法的高人。司马达等人踏破铁鞋,才终于在播磨国找到了已经还俗的僧人高丽惠便。没办法,还俗就还俗吧,好歹是修习过佛法的,总比没有强。于是司马苏我马子以惠便为师学习佛法。
为了方便自己寺院的管理,苏我马子又让司马达的女儿剃度为尼,称为善信尼。一个人不够?好办!苏我马子又给善信尼找了两个徒弟,一个是汉人夜喜的女儿,称为禅藏尼,另一个是锦织壹的女儿,称为惠善尼。苏我马子将她们安置在佛寺里,供应她们相应的衣食用度,三尼负责佛寺殿堂的日常管理。就这样,苏我马子终于凑全了佛、法、僧三宝,全心参研佛法,乐此不疲!
585年,苏我马子病倒,占卜说他的病是苏我稻目在世时国人烧毁佛像导致的!苏我马子可怜巴巴地奏请天皇,获准私下里祭祀佛法。就在这时, 瘟疫流流行起来,物部氏上奏说,这瘟疫流行都是因为苏我马子奉拜佛祖造成的,然后天皇的耳根子又软了。物部氏和中臣氏又一次烧了佛寺和佛塔,借着敏达天皇的旨意,逼迫苏我马子交出三个女尼,扒掉她们的僧袍捆起来鞭打。苏我马子无可奈何,心疼得泣不成声。
苏我马子和物部守屋的梁子算是结结实实地结下了,至死不休!
一系列的毁佛活动,并没有祛除瘟疫,反而敏达天皇和物部氏都病倒了!全国各处又有百姓生毒疮而死。民间有传言说,生疮的人,伤口像是被火烧一样疼,这都是因为烧毁佛寺造成的。借着这场舆论,苏我马子上奏天皇说自己的病还没有好,就是因为没有三宝的加持,请求天皇恩准。心慈手软的敏达天皇又一次变卦,准许他继续信佛,并且放还了被抓的三位女尼。
这一年八月,敏达天皇重病不治,自挂东南枝!
没有了老天皇的压制平衡,苏我氏和物部氏的矛盾直接翻到台面上来了。在敏达天皇的葬礼上,苏我马子带着佩刀念悼词,物部守屋嘲笑他说像中了箭的死鸟。物部守屋念悼词手足颤抖(病还没好),苏我马子讽刺他身上挂铃铛肯定很妙!这是直接撕破脸皮了,矛盾已经不可调和。
敏达天皇挂枝后,他的弟弟大兄皇子登基,即用明天皇!用明天皇的母后是苏我马子的姐姐苏我坚盐媛。也就是说,苏我马子是新天皇的舅舅!
用明天皇登基两年就病倒了,受他舅舅苏我马子的影响,想要信奉佛教来祛病消灾。于是在587年召集群臣开会商议。作为天皇的舅舅,苏我马子在会议上有极大的发言权,摄于他的权威,群臣难得有人出声反对。持相反政见的物部守屋看到朝中全部都是苏我马子的人,自己鲜有支持者,一气之下离开京城,跑回自己的封地去了。
不久,体弱多病的用明天皇因病挂上东南枝!
物部守屋感觉看到了希望,想要拥立穴穗部皇子作天皇。哪知苏我马子先下手为强,奉炊屋姬(敏达皇后)的诏命,派佐伯丹经手、上师磐村等人把穴穗部皇子给干掉了。这下算是把物部的旗子给砍倒了,物部无可奈何,躲在河内国涉川郡的家里不敢出头。
不出头就完了?苏我马子的原则可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说啥也不会给对手留余地的。果然,不出一个月,苏我马子就联合了各个皇子、豪族,组成联军,浩浩荡荡地杀到了物部守屋的家门口。
要说物部守屋祖上就负责朝廷的军事,那是祖祖辈辈经营军队,领军水平不是盖的。况且物部的家还建有城墙,士卒抵抗意志顽强。苏我马子的联合军一连三次进攻,都被打了回来。
在参战的皇子中,有一位叫做厩戸皇子,看到这个情况,砍削了四根白胶木,雕成佛教的四大天王神像,然后向神佛祈祷胜利!苏我马子也许下宏愿,如果能胜利,就修建佛塔、弘扬佛法。不知是厩户皇子的祷告感动了神佛,还是苏我马子的行为鼓舞了士气,很快,他的舍人迹见赤梼射杀了物部守屋,群龙无首的物部军登时溃散,联合军大胜!那个削木头刻佛像的皇子,后来有个更响亮的称呼——圣德太子!!
同年八月苏我马子拥泊瀬部皇子即位,这就是崇峻天皇。这位天皇的母亲是苏我小姊君,也就是苏我马子的妹妹。之前下诏命杀穴穗部皇子的炊屋姬,成为了皇太后。而这位皇太后就是苏我马子的姐姐苏我坚盐媛的女儿,她的全名叫丰御食炊屋姬尊,日后她也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号——推古天皇!
到这个时候,苏我马子的权势已经到达极致,天皇是他的外甥,太后是他的外甥女,反对政敌已经铲除……试问如今的天皇朝廷,还有谁敢不顺自己的心思?
按照咱们的惯例,不出意外的话,总是要出意外的,还真的有一个人想要推翻苏我马子,甚至想要干掉他。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之前的泊濑部皇子,当今的崇峻天皇!
朝廷里无人再敢反对苏我马子,会当凌绝顶的他有一种无敌的感觉,这让他更加的飞扬跋扈,骄横不可一世。
通常在一个机构里,二把手太强势的话,总会引起一把手的不满。马子的骄横跋扈逐渐引起了崇峻天皇不满,日积月累下来,这种不满变成了憎恨!
心怀愤懑的崇峻天皇开始积极联系朝中和马子有嫌隙的大臣,甚至勾结了北海道的虾夷人。
虾夷人也叫阿伊努人,他们是日本原住民的一个族群,因为体毛茂盛,所以在古代日本被蔑称为虾夷人,虾夷人的意思是毛人,番人。长久以来,日本朝廷一直在攻打虾夷人,以抢夺他们的土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就是由此而来。崇峻天皇承诺虾夷人,如果他们支持自己推翻马子,就不再攻打他们。虾夷人愉快地同意了。
联络了内应和外援,崇峻天皇还秘密在国内集结了军队。一切都顺风顺水,年轻的天皇开始有点得意了。
这一天,有人进贡了一头猪,崇峻天皇竟然挥刀砍掉猪头,不无情绪地说,总有一天我要像砍猪头一样砍掉所有我憎恨的人!事实证明,在政治斗争方面,崇峻天皇还是太年轻了。他不知道自己周围布满了密探和眼线,这句话很快就传到了苏我马子的耳朵里!
他憎恨谁?天皇起了杀心,苏我马子绝不会坐以待毙!
公元591年,朝廷为收复任那失地,在筑紫集结了两万军队。592年冬天,苏我马子借口征讨新罗,将本地豪族也全部派往筑紫,包括天皇秘密集结的人马,只留下了苏我马子的家兵。国内形成了军事真空,完全被马子掌控。十一月,马子指使东汉氏派杀手杀死了崇峻天皇。
为了防止驻扎在筑紫的豪族大军有变,就快马传军令给他们:纵使国内有乱,也不能对外敌放松警惕!就这样把豪族们率领的两万大军牢牢地钉在了筑紫。
当豪族们得到返京的命令时,已经是三年之后了。这时,苏我马子已经把国都迁移到他在飞鸟修建的新京城,他的外甥女已经登基成为推古天皇,他的女婿圣德太子已经开始摄政监国,而苏我马子作为首席大臣,也已经重新组建了朝廷。
苏我马子真正成为日本的无冕之王,掌控朝政的他想要有一番作为,于是和他的女婿圣德太子开始了一场改革,这场改革开启了大花革新的肇端,圣德太子也开始在这历史的舞台上翩跹起舞……
我是风尘万里,一个爱看点历史的新人阿婆主,咱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