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氏族豪强是在历史过程中,伴随着大和政权朝廷的建立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或者可以说氏族豪强是日本朝廷的伴生品。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大大小小的各种氏族不断发展壮大,在朝野盘根错节,渗透到了国家的各个层面,更重要的是这些氏族们有人,有钱,有地盘,根深蒂固,难以撼动。
天武天皇坐上皇位的前两年,他通过各种手段确立了自身法统,又改革中央朝廷的机构设置,将地方氏族的势力从中央核心权力圈清除了出去,地位逐渐坐稳,是时候对氏族动手了!
新时代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
天武立朝之初,改革机构的时候就规定:出身京畿之内,在宫中供职的人员,可以先做大舍人,然后再根据才能酌情授予官职。重要的是这个大舍人的资格不仅属于官吏,同时也向庶民开放。
公元675年,废除了氏上的民部、家部(部曲)制度。氏上,是氏族的首领,家部、民部(部曲),就是私家所有的人口。这些解放的部曲成为“自由之民”,不再紧密地依附于各级氏族。这一政令彻底切断了部曲与氏族的联系和从属关系,他们中一部分有能力、有学识的人,转而加强与朝廷皇族的联系,毕竟跟着朝廷更有前途和钱途嘛!
676年,又规定京畿之外的人人也可以入京做官,首先作为兵卫负责宫城警卫。
678年,又规定了官吏勤务评定和官位进升(选)的相关考核办法。
一套组合拳下来,氏族手中的人才逐渐凋零,聚拢到朝廷这边。
人的问题之外,是钱财和地盘的问题。在天武天皇登基之前,日本还没有货币流通,最早的“富本钱”要到683年才开始发行。此时日本的财富主要是以粮食、皮毛、肉类等等这些物品的形式体现。产生这些财富的源头就是土地。
于是675年在废除民部、家部(部曲)的同时,将亲王以下诸臣、寺庙的山野岛泽、林野陡地一律收归公有,开始对氏族大家的财源动手。
山野归公闹得氏族们一阵鸡飞狗跳,还没等消停,天武天皇又开始整顿食封。所谓食封,就是氏族们所有的封地食邑的租赋收入。公元677年,朝廷下令:凡诸王、诸臣食封“除以西国,相易给以东”。就是说,西部的氏族和东部的氏族把封地相互交换,这叫做“移封”。中国有句老话叫“搬家如失火,一搬三年穷”,这是因为在搬家过程中很多东西可能搬丢了,或是因无法带走而丢弃,同时生活环境和邻里关系抑或某种情绪,也会不意间消失远去。而氏族搬家无法带走的是在原封地的权力架构和关系体系,亦或是威望人情等。频繁的搬家,会大大地削弱士族在地方势力。
发展了几百年的氏族家大业大,人口众多,又加上有些封地路途遥远,那个时代的劳动效率又很低,有些家族可能三年都没彻底搬完,而这时候,朝廷政令又来了……
公元680年,也就是天武9年,朝廷又规定食封年限为30年,想要传给子子孙孙无穷尽焉?别做梦了。就只30年,爱咋咋地!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事实告诉他们,没有最绝望,只有更绝望!
公元683年,朝廷彻底取消食封制,“见亲王以下食封悉‘更返于公’”。完了,芭比Q了,旧氏族的世袭经济特权被彻底剥夺,要吃饭就听朝廷的话,等着朝廷给发工资(俸禄)。
大家是不是有疑问,天武天皇这样明目张胆地动手,氏族们不会反抗吗?
这个问题,天武天皇也想到了。氏族们不是不反抗,而是不敢反抗。
公元675年,也就是开始废除民部、家部(部曲)制度、收回山野林沼的那一年,朝廷同时规定诸王以下初位以上皇族大臣,准许拥有兵备。大家看准了,是皇族大臣。
这一规定的另一方面就是说,非皇族的大臣是不能拥有兵备的。
好吧,现在大家知道了。非皇族的氏族手里没有兵,没有军队,拿什么反抗?
更有甚者,公元681年,天武天皇在广濑野设立行营,召集亲王以下群卿参加兵备检阅。这一场阅兵加军演,彰显了皇家的武力,势力渐衰的氏族们哪里还有底气想着反抗?
至此氏族的人、钱、地盘几乎完全被剥夺,已经无力与朝廷抗衡。
修理了旧世族,扶持了皇族。天武在本朝建立了独特的专制体制——皇亲政治。就是之前我们介绍的,以天皇为核心,以皇族血缘为纽带,在天皇周围形成了几层的权力圈子。
为了进一步加强皇亲政治的架构,给各层级的人立个规矩,天武天皇又于公元845年制定了“八色之姓”,来规定氏族的秩序。
“八色之姓”包括真人、朝臣、宿祢、忌寸、道师、臣、连、稻置等八个级别,最高级别的“真人”只授予从皇族分家出去的多治比等姓氏,即“公姓”氏族。通过这种给氏族划分等级的方法,将原皇族分家出去的“自家人”氏族地位抬高到旧世族之上,进一步提高了皇族的地位,加强了地方氏族对皇室的从属关系。
公元685年,天武天皇更改爵位之号,增加冠位等级至四十八阶,皇子、诸王都被授予高阶位,使没有姓的皇子、诸王凌驾于有姓氏的氏族之上。
通过以上种种手段,天武天皇全面压制了各级地方氏族豪强,完成了皇权的集中,同时终其一生未任命一名外姓的重要大臣,实行了完全的皇亲政治,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而他做着一切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使自己这一支血脉的统治能够世代传承;二是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将日本建成像中国的大唐一样律令完备的国家。为此,他除了修建飞鸟净御原宫之外,还仿照大唐的复都(两个首都)制建设了难波宫。而日本第一个稳定的都城“藤原京”也是在他的手中开始建设的。
公元681年,天武天皇命令栗田真人、伊吉博德编撰《飞鸟净御原令》,也是在这一年册立草壁皇子为皇太子。
第二年的公元682年,《飞鸟净御原令》编纂完成了“令”的部分,共22卷,“律”的部分未完成。此后不知道什么原因,《飞鸟净御原令》一直没得到实施,直到七年后的689年,就是持统治三年,才经修订完善后开始实施。
完成了冠位的改革和八色之姓的实施后,天武天皇身体逐渐虚弱,不断生病。685年,在自己生病期间,天武天皇大海人吸取“壬申之乱”的教训,诏谕:天下之事,不问大小,悉稀启奏皇后及皇太子。
冥冥之中这成了他对自己后事的安排,第二年的公元686年,特立独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天武天皇两腿一蹬,挂上了东南枝,享年55岁!在他身后,他创立的国家体制并没有如他设想的那样走下去。而是走向了另一个方向,一个他始料未及而又绝对不愿意看到的方向……
我是风尘万里,一个爱看点历史的新人阿婆主,咱们下次再见!!